2021.03.03
求生欲望是人的本能,但是无有人能理解二战时期纳粹集中营中那些负责处理同胞尸体,而他们也即将被处死的特殊犯人是怎样面对这个本能,这是一群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生无可恋,但还要苟且偷生的活着。当然,也有不认命的犯人,反正是一死,不如冒险一搏。索尔开始属于生无可恋那一类人,可是偏偏对一具少年的尸体产生了情愫,认定这是他的儿子,一定要按照伊斯兰教义全尸埋葬他。为此他执着固执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为此动用一切关系,不惜威逼利诱需要的人,甚至同意加入逃狱者阵营
同样以二战纳粹集中营为素材的电影,索尔没有《美丽人生》中圭多那般智慧得令人拍案叫好,也没有《辛德勒的名单》辛德勒那般宅心仁厚,他只是一名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匈牙利奴隶,可是他还有另一重身份,为人父,一个眼睁睁从死人堆里认出自己的儿子,目睹他奄奄一息时被掐死,再从解剖台上偷回来,想尽一切办法找到拉比(犹太宗教人物)给他祈祷安葬。
全片就这一条线,纳粹的残暴手段被镜头虚化,显得轻描淡写,一镜到底的手法,让我不由地想起《鸟人》,这种拍摄手法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反感
故事是发生在二次大战德军占领了匈牙利,一个匈牙利人犹太人被选为特遣队员,他的工作就是把从火车上下来的犹太人引导进淋浴室(毒气室)。整个叙事就从他在淋浴室的人群中发现了自己的儿子开始展开……
导演在拍摄这个片子的时候,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让观众好过——手持摄像机拍出来的摇晃镜头;被刻意模糊虚化的背景;不间断的刺耳枪声和呻吟声;4:3的电影画面比例;以及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镜头,使得观众只能看清主人公周围两米以内的狭窄视角。如果你因为以上种种而感到厌恶、彷徨、无助、绝望、甚至有些恐惧的时候,那没错了,这正是导演想要传递给你的情绪。
如果电影也像绘画一样,可以分为写实和写意两种。那《索尔之子》一定属于写意的影片。它试图传递给观众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画面。影片用了许多符号化的东西,比如男孩的尸体。再比如,故事结尾的时候,索尔的微笑。让观众观影时长期压抑的情感照进了一丝丝的阳光。导演控制观众情绪的功力可见一斑。
也难怪影片可以横扫戛纳和奥斯卡两大电影节。如果说2016年我看过什么最佳影片的话一定非此片莫属。
影片放映到后半段,索尔渐渐从一个惹人同情的伟大父亲演变成了一个让人讨厌的不以大局为重的卑微小人物。
观众的心理出现如此效果,必须归功于扮演索尔的演员,匈牙利诗人格扎·罗里格的精湛表演,前半段丧子时他的隐忍让人不由自主心生怜惜,而后半段破坏反抗计划时他的面无表情让在屏幕前的 我忍不住想要朝屏幕往他脸上打上一拳。
影片的摄影风格很鲜明,正方形的画幅,全程几乎有一半是索尔的“大头贴”,同时模糊背景,突出他那充满深沉与哀伤的未曾改变的表情。加上手持拍摄,让影片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而观众也感觉自己跟在索尔的身后目击了这一切。
也让“身处其中”的你不禁思考,如果你是索尔,你会怎么做?
影片中,索尔的偏执不仅葬送了这一批囚犯特遣队奋起反抗杀出一条血路的机会,也葬送他和他的伙伴还有他救出的假拉比的生命。你不禁握起了拳头想要重重往他脸上打去,国家兴亡正处于最为焦灼的阶段,而他却为了自己孩子的“葬礼”要那么多人陪葬。影片最后,他们所有人都死了
索尔自认为只是具在集中营苟且偷生、为虎作怅的行尸走肉。看到毒气室幸存的男孩让他觉得见证了神迹,以犹太教礼安葬他犹如门徒偷偷安葬耶稣一样神圣,为此不惜甘冒生命风险以换得自我救赎。结局处当索尔因未能将男孩遗体拉上河岸感到沮丧之时,突然发现了一个站在门口的波兰小男孩,仿佛他的虔诚得到应许,尽管这也是他尘世生命消亡的前奏。
死亡和苦难是对每个世人的诅咒,但即使最黑暗的地狱中也会有光,寻求生命意义的救赎渴望也不会磨灭。
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宝库,今年连爱沙尼亚也拍出《1944》(与本片发生年份相同)自己视角的二战历史片。战争题材好像不仅能检验电影工业水平,更能提供直面人性的思考空间。
但是,看似大方向盖棺定论的二战,其底下还有太多阴暗之处,如今我们都还未拥有真正的勇气通过电影去全方位表现。拉斯洛·杰莱斯 Laszlo Nemes在以下几方面综合提供了一个新鲜角度,整体的组织完全没有处女作的生涩,令人刮目相看:
影片紧贴主人公的一个个长镜头,压抑不轻松,模糊了观众的主客观,转换间却不让人麻痹,一场记忆深刻的观影。导演选取了的这个并不讨巧的展现方式,对剧本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同时对场景转换能力亦是考验。当然一部电影还不足以总结出作者的影像特点,还得静观今后的创作方向。
在过去作品中以集中营囚犯作为主人公并非少数,但是完全以特遣队为视角,并展开其生存环境实属少见。组织清理、焚烧填埋、处理骨灰、包括少数女性群体也被影像摄取
FIFF16丨DAY7《索尔之子》:他一直面无表情,可最后他笑了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21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