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时候忍不住掉了眼泪,也知道是响应主旋律的片子,开始看的时候心里对有些片段也觉得矫情,可是在看了多数人的骂语后反思了自己。
那些骂着傻呀贱呀的同志们可又真的了解事实?
也许在你们以为是“真实的很酷的”类似《猜火车》里的毒品滥交在三十年后的孩子眼中才叫个矫情才是个傻啊贱啊;而我们这些80后甚至90后眼里自然也不理解为什么要说那么矫情的话要把邓小平当亲爹亲妈,可那也许就是真相和事实。
换句话说,在那个年代里,人的想法能与现在相同么?你们这些骂着导演编剧拿主旋律强奸观众的人还不是一样拿着自己主观臆断强奸历史?再狠点说,搞不好导演就是为了照顾我们这些不能身临其境的人,特地含蓄的有所保留的没把当时真正的左史写出来呢。
也罢,对于这些过去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和版本,谁也很难真正的客观了解那些。我只是想说自己流泪的片段。
在父亲欲见孩子不成,在书上开始密密麻麻的将所有知道的都写上书本的时候,我不禁掉泪,还有为了让孩子高考时一点点的刻章的镜头,我想起了老爸。
在我高考的最后一门
1 望文生义“高考1997”,以为是历史大视野下的反思,没想到是艰苦条件下的激动人心的奋斗故事——我本以为1977不过是还给奴隶一点学习的自由而已。我修正一下不是“矫情”,而是“激动人心”的“感动”。
2 望文生义“高考1997”,以为是全国大范围的真实再现,没想到是历经艰辛、坚韧不拔、奋勇拼搏的上海人青春故事,和我这种从小有饥饿、挨冻经验的,狗高就做家务的,不知道大白兔是糖的前农民生活体验不同。我修正一下不是“矫情”,而是一个前农民的卑鄙的阴暗的心里在作祟。
我做为一个前农民对这个真诚和真实的故事做出这么偏激的评论表示由衷的歉意。
---------------------------
以及废话
1
有亮同志演戏就是太用力,
还是脱不掉“孽债”那种讲社会新闻故事的道道,它难道不能内敛一点,
非要长着一张聪明的,既政治正确又苦口婆心的,充满教育的上海脸。
让我不得不想起谢晋、秋雨等同志,
让我总是很错误认为他们骨子里,有机会主义和暗暗的投机性。
他们真是一面好镜子,找出了我的阴暗。
2
“小平、小平出来一定有大的变化”,
从外省到东北农场的知青们,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考大学是他们改变现有处境的唯一方式,高考统一招生制度的恢复给了他们摆脱现有环境的希望。
记得高中的数学老师说起他曾经备考的艰难情景,白天干一天农活,晚上回去继续备考学习,上大学改变命运牢牢刻在他们心里,面对艰难的环境仍旧是坚持下来了。
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好,人们似乎失去了吃苦这项能力,同时价值感的缺失,觉得干什么都没啥意义,更加是失去了需要吃苦的理由。为了获得任何一点点的进步和收获都需要去吃苦,这是自然的规律。吃苦不是目的
看完了,老片子,
在影片的最后很为王学兵可惜
片子拍得一般,而且把那个女主角拍得很讨人厌
这也是一种本事呢。
其实说到底,这都是制度,
曾有人说制度是规范国家的必要措施
但制度本身有对有错,
人们对制度的判断及运用也有好有坏
一个国家性的制度的改变能够影响很多人
很多人会因为制度的改变从云变成了泥,
上课时,老师曾经说过
在上山下乡的时候,去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年轻人
他们都是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地扎根的
但是后来制度又变了
当年那么多的年轻人,聪明,能干,又耐心,有坚定的信仰,
但是却被活活的耽误了。
是他们自己的错么?
不是把。
只能说是被制度耽误了。。
很难受。
今天的我们看他们觉得他们被制度耽误了
但以后的别人看我们,会不会也觉得我们也被制度牺牲掉了?
高考1977:经历过之后就沉淀了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22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