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多数中式的恐怖片不同,日式(尤其是残秽)试图用一种平淡的叙述让你感受到恐怖,一种从后背透出的凉意。而中式恐怖大多是由音乐和画面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恐惧,一种来得快去得快的恐惧。
在此,我不想评论两者的优劣(两者都是电影的表现手法)。
言归正传,本片由一个女大学生久保独居的离奇经历开始,在与一个女作家的书信交流中,两人对此产生了好奇,便决定一起寻找到事情的真相!(好奇害死猫)
从女主久保租住屋的衣服摩擦榻榻米的声音查起,妇女上吊案,婴儿哭泣事件
节奏特别好,特别有味道的一部片子。
然而评分对不起它的表现,可能有两点原因:
一、结局的刻意设计破坏了原本应有的含蓄美感。
二、部分观众审美情趣的缺失。
片名很有意思,残秽。刚好跟咒怨区别开来。
后者原地不动,沾上就死;前者四处流窜,有商有量。
叙事节奏控制得特别好,那种身临其境、不急不缓娓娓道来的劲头,予人强烈的代入感。
几个灵异怪谈的互相穿插,特别具有那种古代志怪小说的“民间传奇”味以及都市怪谈的“地摊味”,就像做菜要有锅气,这些怪谈段子串在一起,可说有内味儿了。
残秽的起点,明治时期的奥山家:
奥山家在明治时期是福冈九州的一个煤矿主,由于当时采矿技术不发达,经常有矿难发生。一次奥山家的矿井发生了火灾,由于矿井里都是煤矿,所以灭火很是困难。唯一的灭火方式就是把矿坑堵住,隔绝空气。这样就使本来有机会逃生的矿工被活活的烧死在里面。本次死亡人数多达100余人。而这些冤死者亡魂变成了一种可怕怨念—残秽,可能附身在了奥山家的一幅“公主图”与“奥山大宅”之中。传闻公主图是被诅咒的,当图里的公主变得面目狰狞时,会听到呼啸的风声和风里的呻吟
首先声明一下,我觉得这部电影拍得不错,循序渐进很有逻辑,给四星。差一星就是让我生气的结局!
剧情我就不在这里复述了,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了。我就是替结局那些莫名死去的人感到气愤!
那个深夜加班赶稿子的编辑,辛辛苦苦打工人,被黑影吓死了!那个玩世不恭的小年轻,估计是刚迈入社会为了省钱租便宜房子,被上吊老太太吓死了!那个女作家深入一线调查真相,一辈子跟老公攒钱盖个大新房子,马上也要被折磨死了!看到这些我简直气死了!恐惧分分钟被愤怒冲散了!你们说说,辛辛苦苦小老百姓
我能够想象的在电影院中的浪漫是这样的:情侣去看恐怖片,遇见恐怖场景,姑娘躲在男孩怀里,一边嗔怪“你好坏,带我看这种电影”,一边拿眼光偷瞄银幕。我的大学绝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浪漫,多的是的是无聊,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我是靠去隔壁宿舍看恐怖片打发宝贵的时间的。一个晚上可以连续看三四部日韩恐怖片,在恍恍惚惚的鬼魅世界中我体验到了各种恐怖美学。
这部《残秽,不可以住的房间》带给了我很不一样的恐怖体验。没有波澜起伏的场景,有的只是严谨的历史考据,可依然能够让我心惊胆战。尤其是电影最后那个上吊女人脸部特写,给我造成了永久的心理创伤(我今后打死也不会住202室),以至于我不得不找来星爷的《家有喜事》来压压惊。
所见、所听即所惧
当人感觉恐惧时,会心跳加快、出汗、发抖,肾上腺素分泌加速。恐怖电影能够让人产生上述生理特征,源自于它对观影者在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
能够表现死亡的意象往往能够引起恐惧,因为人们对死亡有一种天然的害怕。尸体最让人联想到死亡
感觉日本人挺喜欢把大热作品或者大热作家的作品搬上银幕。由于依托原作,剧情逻辑相对比较完整,改编难度也不大,编剧做的仅仅是把作品的重点内容塞到2个小时左右的电影时间就可以,对一些重点内容进行强化,再加上一些知名明星,就可以达到很好的观影效果以及票房。本剧就是典型的采用这种方法拍摄的电影。
电影的剧情极为忠实原著,多事儿作死有不怕死的女学生,还有不怕事儿神神叨叨的女作家,这一对简直是本片的活宝CP。剧情的推演基本复制了原著的小说,但是在一些重要的恐怖场景,编剧还是进行了强化:如第一个发现吊死在隔壁公寓的男人,死后显圣骚扰房东说对不起的那段。完美的复制了小说的场景,同时借助场景的渲染,声调以及音乐的烘托,更凸显出了诡异的感觉。这一段是我认为本片最出彩的一个片段。此后虽然也有大正、甚至明治时期的更加诡异的场景,但编剧没有着重的表现,此外采用回忆色调的画面对观众可能始终存在较大的距离感,无论场面多么诡异,演员的表演多么夸张,始终调动不起来观众的恐怖感。
跟原著一样
残秽,不可以住的房间:盛宴级!历史是不干净的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25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