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片只能当成独立的故事, 不能追究历史, 毕竟不是纪录片。 而听故事, 个中滋味只能用心去体会。 试想易地而处,庸碌如本人, 若是沈,绝不可能如此愧疚于妙玉,若是张,绝难那么执拗,若是严,宁弃官亦难对对兄长不义。 所以在当时的大形势背景下,三位非凡人物的成功绝非侥幸,背后的代价,心中隐痛,想象一下都会呼吸困难。 大抵好故事的精彩就在于此吧。 唉,总归无数叹息……
最近看《民国往事》,寻找出淡淡的历史感觉。上海滩依旧是那么的尔虞我诈,邪恶的势力依旧是掌握实权。玩转世界的都不是义人。那么,混迹江湖都是这样的吗?或者,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台下的观众觉得十分精彩,大呼过瘾,那么台上的演员呢?他们是否也在阐释自己的角色?对正义的否认是权势取得的保证。
那么试问,我们的道德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又有什么意义?如何权衡?相信在商业化的年代,大家很好抉择。一个时代的风气,是一个暂时性社会的体现,是否说明,我们的民族在永恒追求正义的过程中总是与利益纠缠不清?民国时代的豪放,英雄辈出,我们是要歌颂,但是,我们还要反思,我们的影片能够给后代带来什么?是铁血换来的利益,还是要予以守护正义的精神?
这部剧历史跨度不小,时代背景从26年北洋政府统治上海开始,到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4.12"老蒋反共,32年"1.28"第一次淞沪会战,再到37年"8.13"第二次淞沪会战,而最后结局的时间是46年。
主角是三个把兄弟,大哥张铁樵,号称民国杀手之王,老二沈啸臣,是上海帮会大佬,老三严韧,是国民政府的特务头子。大部分故事情节和人物都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身影,下面来说说这些梗。
张铁樵,不用废话,原型肯定就是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剧中的几个情节与历史的关联,首先,杀手王起于安徽,响应革命闹独立结果让同盟会给黑吃黑了。剧中黑他那15个兄弟的同盟会骨干叫万霈霖,此人在历史上也能找到原型,即,同盟会成员孙品骖,孙品骖源码叫万星,后来改了个名叫万騬,和剧中的万霈霖同姓万。当然,万騬并没有在上海光复之前如剧情般的去炸军火汽车而牺牲,他后来是国军15师的师长,直到50年才病逝。
说回来杀手王,从安徽来上海以后,成立了斧头帮,暗杀了淞沪警察厅厅长徐国梁之后,逃离上海,去了湖州,就是在湖州,结拜了了几个兄弟
故事看完,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闭上眼睛,就仿佛沉浸在那个刀光剑影、充满了热血、充满了阴谋与背叛却又充满了狭骨柔情的民国时代。民国是冰与火的两极。说他冷酷如冰,前期军阀混战,后期日寇横行,总之民不聊生;说他热情似火,英雄辈出,豪杰丛生,总之,有人活地恣意潇洒,不虚人间此行。不管怎么说,或好或坏,民国都有太多的故事让人难以忘怀。
《民国往事》就讲了一个民国时期张铁樵、沈啸尘和严韧三个结拜兄弟之间的故事。三人各有原型。故事也基本上都发生在上海。时间上从北伐之初到抗战初期。剧中重要的事件都曾真实发生。故事的人物塑造各有特点十分成功。张铁樵的侠肝义胆,沈啸尘的兄弟义气,严韧的领袖忠诚。由于理念上的差别,三兄弟从并肩作战,到分道扬镳,直至反目成仇。
三人追求不同,最终命运和成就也不同。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但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个兄弟各自有自己的性格魅力和追求的东西。
三兄弟之中最喜欢的就是张铁樵。首先,他为人重视兄弟义气,更置国家民族大义于首位
快看到结尾的时候,被某豆提醒,才意识到这三个人的原型,王亚樵、杜月笙、戴笠也好,张铁樵、沈啸尘、严韧也罢,这三个民国时代的拜把兄弟的关系才是整部戏的灵魂所在。在那样一个大时代,谁也说不清历史到底会向那个方向发展,谁也都好像说不清谁对谁错,但是,这一切好像都不算重要,重要的是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叫你一声“兄弟”的时候,你就应该知道我到底想说些什么。
但是,又是这么一个大时代,不允许人们太有感情,理念不同,所以,走的轨迹也就不同。
张铁樵,一个铁血男儿,侠骨柔肠,出现在故事中,有那么一股子“乔峰”的气质。他是真正的侠客,他理想远大,胸怀天下,绝对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他活着,是为了未来,虽然偶尔也会感怀于旧日恋人不在身边,但是,这短暂的踌躇,完全不能使他分心,他手里握着的是单程直达的票,他只能向前。从这一点来看,他又似乎有些自私,为了民族大义他可以太理智的牺牲兄弟之义,也并不热衷于解释,也怪不得让兄弟寒心。
再说沈啸尘,这个人,出言狂妄,浓重的青帮做派,纵情声色
民国往事:还原一位曾被正史湮没的一代中华英杰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31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