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用诙谐幽默的形式完美的展现了资本家用1美元打赌人命运的安排,揭露了资本家的嘴脸,并且简单浅显的讲述了一点点期货知识。
总之,是一部适合对金融感兴趣的小伙伴入门级别的电影,推荐~
给我的感悟是:
1.人是好环境的产物。在不同的环境下人的举动会受到影响,即使是现在所谓的好人换了个极端环境也不一定会做出什么举动,所以没有所谓的好人,只不过没有所谓的坏的理由。
2.人性是复杂的,永远不要考验人性。即使男主最后和stripper在一起了,也不一定有好得结果
investment analysis教授因为trading pit给我们看了一小段,终于自己看完全片了。原来前面都那么多露乳部分啊,一想到教授也看过就觉得好尴尬(你尴尬什么...)。不知道教授作为hedge fund manager,对里面的刻画是什么想法呢?电影用喜剧形式表达一个很残酷的现实,而且很厉害地做到了真的让人忘了这个残酷的现实,也许得益于最后的happy ending?我觉得最残酷的一点是valentine几乎是全片duke & duke里唯一的黑人吧,想起学校ib or consulting的career events or info session几乎从来不见黑人,真心挺唏嘘的。就如某位duke所说,“i will not let a negro run my business. ”过了几十年,美国还是老样子,也许这才是最根本的人性(不仅仅对于既得利益者,而是所有人成为了既得利益者可能都会变成这样)。
因为感兴趣商业看的这部片子,商业的东西看到的不多,人性的东西却看到的不少。我一直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大,这部片子正好展现了这一幕,比较典型的“马太效应”和“破窗效应”。
1. 很多时候一个人站到现在能到的位置并不一定因为他本身的能力比别人高多少,有时候因为他已经站在了机遇里面。所以说,若是有条件将自己置于合适的环境,那么就努力让自己进入,马太效应会助你一臂之力
2.能在逆境站起来的人尤其显得高大,因为我们未曾想到过当我们跌入谷底的时候,哪些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列宁曾认为电影是最好的武器。而这一点在随后的苏联电影中得到了印证,苏联利用电影的力量完成了许多其它艺术形式完成不了的事情。如今苏联电影的继任者俄罗斯电影没能继续这种辉煌,随后的发展乏善可陈;
而在另一边美国电影则继续着这一信条,用电影作为对外文化侵略和对内意识形态的“武器”。再把目光放到动荡不安的中东,那里似乎除了真枪实弹的枪支,也就只有电影可以击穿人的胸膛了。本文选取了两个典型电影,来论证美国电影如何用电影来消解后种族主义,而中东电影如何用电影来发泄和激化的。
《交易所》电影剧本
编剧:(美)梯莫西·哈里斯、海尔谢·文格罗
导演:(英)约翰·兰狄斯
编译:亦京
〔译者的话〕:两个操纵市场、主宰行情的大资本家竟然异想天开,以1美元的赌注,来赌人的命运经历、人情世故是否在他们的操纵下起着极端的变化。他们以经济和权势作为手段,轻而易举地使一个深受他们信任的、能干的行政人员变得一贫如洗、卑下孤立;使一个原受他们蔑视的黑人成为干练的行政人员,转而受到了他们的信任。
影片以喜剧的形式,巧妙地描绘了这段过程,也辛辣地嘲讽了资本家并且从人道主义的角度颂扬了被侮辱阶层之间的团结、联合。
1
城市大马路上。
车辆像潮水般地涌向前去,似乎都朝着一个方向行驶。
在对面逆行的车辆也不甘落后地朝这个方向涌来。
有人在路边正拉开店铺的铁门准备营业。
马路另一端的摊贩市场已经开张,有人在修饰要出售的卷心菜,有人正把大块的牛肉切成小块。
路那一端的空地上,几个黑人青少年正在玩篮球。
人群涌向公共汽车站。车站对面,是这座大城市的交易所。石砌的拱门显得严肃、堂皇,上刻“杜克兄弟公司”
人的成就由什么来决定?环境还是基因还是我们最日常的所谓个人的奋斗,从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刚开始想的时候,极不愿意认为是环境,毕竟生于普通却又不甘平庸。
这部电影让我接受了这样的一种想法,环境和你所无法确定的所谓基因一类的东西切切实实影响着你的生活,不要厌弃糟糕的自己,去努力吧,还是可以戴上迷人的面具。
当然,电影本身还是有一些瑕疵的,但瑕不掩瑜。
颠倒乾坤:典型的好莱坞喜剧片,亮点是黑人嬉皮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32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