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罗马尼亚这个国家,我对它主要的印象停留在两点上:一是美国动画片《南方公园》里提到富裕的美国的反面时,总爱拿这个国家举例子。“如果你对物欲横流的美国心怀不满,那就该把你流放到罗马尼亚去”——这是它的主人公之一“胖子”卡特曼的一贯理论;另外是《四月三周两天》,一部记述一起与堕胎有关的事件并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罗马尼亚电影。两点综合起来的印象:这个国家不大富裕,社会问题重重,但近几年它却生产了一批质量不错的电影。在一部金棕榈的背后,必然还有一批“银棕榈”、“铜棕榈”电影支撑。
《想吹就吹,吹的响亮》便是一部“银棕榈”级别的罗马尼亚电影,它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银熊奖。与《四月三周两天》一样,这部电影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它以几近写实的方式纪录下了一起事件,它的情感冲击力和戏剧高潮完全来自于事件的内容,以及透过这起事件在观众头脑里激发起的对其背后内容的想象。
罗马尼亚青年西尔维乌已经在一所监狱中度过了四年,再过15天他便要刑满释放了。从电影开始时一组表现监狱日常生活的镜头看
《想吹口哨我就吹》是35岁的罗马尼亚导演弗洛林·谢尔班(Florin Serban)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在2010年2月的柏林电影节上,这部电影获得了评委会大奖银熊奖和阿尔弗雷德·鲍尔评论奖。8月14日,由罗马尼亚由本国著名影视人、电影评论家、导演等组成的一个7人评审团推举该片代表罗马尼亚选送奥斯卡评审委员会参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
《想吹口哨我就吹》和之前两年罗马尼亚的《四月三周两天》、《爱在世界崩溃时》、《布加勒斯特以东12点8分》、《无依可靠》等电影,在不少电影节获奖,被人们称为“罗马尼亚新浪潮”,这也是东欧在九十年代之后电影迎来的新鲜有力的创作风潮,这些作品风格各异,却皆个性突出,纷纷来自于罗马尼亚新一代的年轻导演们。
影片改编自同名舞台剧,讲述的是少年Silviu还有五天即可服刑完毕,却因为担心自己拉扯大的弟弟被突然回来的妈妈带去意大利,铤而走险采取暴力手段,试图阻止其发生的故事。短短五天,自由遭遇荷尔蒙,一片狼藉。
影片男主角Silviu由业余演员George Pistereanu扮演
这部来自罗马尼亚的独立影片有一个非常掷地有声的名字:想吹口哨,我就吹(If I Want to Whistle, I Whistle)。片名起得很响亮,有一丝霸道,也是很诙谐得暗喻青少年们想做任何事情,就尽情地去做的顽童心态,他们不在意后果如何,不考虑别人怎么看。
《想吹就吹,吹得响亮》作为导演弗洛林•塞班的银幕处女作,影片尽管还有些不够完满的痕迹,可是胜在风格清新内敛,别具一格的生活记录片的影像形式,更将这种记录片的拍摄方式发挥到极致:自然光照明,同期录音,鲜少有背景配乐,观众能听到的,只有环境的杂音与人声。无疑,将影片制作成记录片的格局,目的就是给观赏者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也是与本片题材有着息息相关的叙事手段,因为影片的主题精神就是反映那些在教养院的高墙内接受再教育与管制的少年犯们青春期的真实生活与心路历程。
在这之前,2009年雅克•欧迪亚的《预言者》也取用同样的摄制方式,而且题材有些近似,但风格更为浓烈成熟:步入成年之后的阿拉伯青年吉贝纳在法国监狱与自己的科西嘉导师互谋利益,他机智冷硬地求生手段
《想吹口哨我就吹》当自由遭遇荷尔蒙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54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