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口气囫囵吞枣式看完了原著,巴恩斯的《终结的感觉》,看完之后意犹未尽地找电影来看,但是看到一半就不太能啃下去了,对某些地方的改动甚至有点让人讨厌,删减去的地方也很遗憾。
首先不得不说在原著那细到可怕的描写轰炸之后,不太能适应电影里这种大概英国特有的苍白对话——也就是说,呃,比如托尼和维罗妮卡两个人站在桥上那个地方的对话,让我觉得单纯有点浪费时间,尴尬无聊得抠脚,还不如直接剪了。
改动的特别不喜欢的一个地方,是老师问历史是什么,原著里是一个一个点名
这是一个文学荒芜的时代,我个人这么认为,但伊恩·麦克尤恩和朱利安·巴恩斯还行——多荒芜的时代英语也不应该荒芜。只看过一点朱利安·巴恩斯,暂时看不出大师相,但很英式的似有若无。
电影几乎是英国的全明星阵容,Jim Broadbent,“斯拉格霍恩教授”;Harriet Walter,精明优雅的女校长之类;夏洛特·兰普,妖孽和传奇;Joe Alwyn,李安和霉霉的共同新宠;大小姐米歇尔·道克瑞;詹姆斯·维尔拜,昨日的美少年“莫里斯”,今日的秃头背影;《赛点》的“克罗伊”Emily Mortimer。
电影显然并不成功,文学类电影剧情不足是自然,也不需要追求残酷和深刻,但英式的精致冷调也从缺,全片大致波平如镜地度过。运镜和音乐倒一贯的好,好得让人忘记了它的存在。
文学走到今天,很难“文以载道”了,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很闲散,这里那里,点点珠玑。
电影里似乎什么都没发生,故事铺陈几乎都是旁观、侧写,并且语焉不详。
Jim Broadbent越老越妖精,他那张老脸与无趣绝缘。他也没干什么,就那么晃来晃去,言语刻薄傲慢,但就是趣味十足
必须吐槽一下,这可是布克奖得奖作品啊!拍得这叫个啥,是不是剪了很多内容啊?!剧情不连贯,剧情交待不清楚,有的地方过于含蓄;正叙和插叙过渡很有特点,还有老年托尼的穿越,很有意思的。
但是没读过这本原著,再没有弹幕帮助,真的根本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意思!有点糟蹋了这个作品的好主题。
我们的记忆是如此的不可靠、伪饰!我们是多么不敢面对自己曾经的恶毒和真实的自己。
一堆好演员啊,演技全部在线啊!但是没有好剧本,也算是白搭了!
表白米歇尔道克瑞气质太好了!马修古迪,只要镜头扫过他,他就是焦点、他就是中心。主人公托尼的扮演者,之前奥斯卡男配得主,实至名归,他充分展现了托尼的自私,自我为中心,恶毒,却不自知。夏洛特兰普林高贵、疏离的气质。
这个电影最大的贡献,就是集合了这么多演技好、又低调的演员。
两个小时无字幕节奏慢对我来说略吃力,旁边的大爷在中途睡着了。
但全场那么多人都在认真看,所以我也不敢中途跑。看到最后竟也被打动了。
影片中出现了我最最熟悉的highgate地铁站,自己竟小雀跃了一下,哈哈哈。
我觉得人非要等到那个时候才醒悟未免有点太晚太可惜。无论发生什么,永远不要试图去伤害他人才是我们应该谨记的吧,这样未来的遗憾和心痛才会更少。
最后的哭点在Suzy顺利生下宝宝,Tony一直安抚着女儿。
人或许都更愿意活在自己美化的记忆中?无论如何,还是真实更重要啊。
有一幕Charlotte Rampling饰演的Veronica问Tony在读什么?
Tony回答:“Zweig.”(我噗嗞了一下)
改编自布克奖得主Julian Barnes的作品自然是非看不可;Max Richter的配乐也很加分。
回忆是人生最厚重的资产,也可以薄的像一张明信片。
Tony的记忆与他人的记忆有明显的差异,可能是Tony在潜意识里曾亟欲规避、深藏的悔疚;以至于他念念不忘Veronica母亲Sarah Ford留给自己的遗物(一本日记)。
个人觉得Julian Barnes对Tony的老后生活相对是宽容的。
没有疾病的隐喻
终结的感觉:影片的无意义,正如人生的无意义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58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