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老长工的孙女儿。
小时候听爷爷讲打仗时候的故事,在玉米地里吃生玉米,挖老鼠的窝找粮食。我且当这些都是故事。
看一九四二,仿佛看到的是我爷爷当年的故事,因为家里穷,离乡背井给人家当长工的故事。2012年六月,我的爷爷离开了我,那个关于长工的故事,已经好多年没再听他讲起。安详的去世,满意的离开,一点都不带遗憾,只因为他的孩子们再也不缺吃的了。
坚强的活下来,是一种生存的无奈。
我们嘲笑旧社会那些几次嫁人的花枝式女人,看完一九四二,剩下的只是敬仰;我们不理解星星一样的女人时,看完一九四二,剩下的只是理解;老马,不是投降不爱国,只是为了保命;栓住,想成为老东家终身长工的男儿,没文化但血性。
想起了我的爷爷,想起了我的奶奶,不知道二老在地下可好。你们的那些故事的残存枝节还都留在我的心中,每逢看到这些讲述苦难的片子,我就想起去整合那些你们曾经经历的故事,多希望你们在那边能习字读书,整理好那些艰难的文字,托梦给我,让我继续讲述这些故事,给小贝,给蛋儿。。。
昨晚和朋友一起去看的1942,当初叫朋友看电影,没说看什么,他犹豫了,当说到是1942时,他变成了毫不犹豫。
对于那段历史,不是很了解,今天和老妈聊天时她才提到,当初姥爷就是从河南逃难到山西的。当初姥爷还很小,老奶拿担子挑着他一路北上,逃到了山西,他们大概也想不到,70年后,会有人会为他们拍一部戏,讲述他们那段不为人知的经历。
影片中有很多逼真的场面,包括日本飞机投掷炸弹,下面的人瞬间粉身碎骨,还有飞机扫射,人中弹后的样子,包括狗吃人内脏,每一个场面都触目惊心,但冯导把画面做的让人可以接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血腥,但这一点也渐少不了对某岛国的痛恨。
国民政府的种种行为,不得不让人感到另一种生气和失望,贪污,腐败,草菅人命,300W乃至更多的百姓,就是那么没了性命的,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
还得感叹老百姓啊,永远的逆来顺受,在那种情况下,都不会选择抗争,不会去偷,不会去抢,连拿自己的子女妻小换粮食,都换的那么有秩序。有这样的民众,并不贪图什么,只是为了活命,不介意上面的宰割,上面的当权者就不能给他们个活路么…
昨天开车走在高速上面回郑州,走了一个多小时后有些困了,抬头一看路牌上面显示前面是延津出口,心里面似乎触动到什么东西。以前走过这条路很多次,这种感觉是从来没有的。
前段日子看过电影1942,虽然这部电影上映很久了,一直也没有去看。一方面是我很少看国产的电影,自己看电影是比较挑的,我不愿意贸然的浪费时间去看一部imdb没有评分的电影。二是最近也比较忙。妻子说这部电影看着不错,里面全是河南话。由于之前看过不是闹着玩的和就是闹着玩的两部电影,都是说的河南话,很本色的体现了河南人的古朴和幽默。于是网上下了个高清版的,在工作之余的一个晚上和妻子静静的开始观看。
故事讲得是1942年河南省的大饥荒,一家人开始逃荒。路上惨不忍睹,一家子一个个的饿死。后来逃荒到洛阳,城门紧闭,不让难民进城,实在没指望了,一个媳妇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被饿死,把自己卖出去换了几升小米。临走的时候,大人把自己旧棉裤脱下换上破棉絮窟窿裤子,哭成泪人,小孩子几乎哭死。女人一步三回头,叮嘱道:拿好先人的牌位,记住啊儿,老家是延津。
整部电影对我的触…
这个片子温故了历史。
虽说好多人觉得有些血腥,但是我只想说一句,“一将成名万古枯”,何况是偌大江山,老百姓在社会的最底层,是痛苦的,这片子好歹还是站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面前。有一定的批判和警示意味。能通过重重审核让大家看到已经很不错了。希望各位不要再“痛下杀口”去再苛求啥了。要是让你拍你绝对拍不出来,拍出来了也通不过。还说什么呢。只能说值得一观。
谨记历史!努力今天!珍重未来!
其实这部电影除了结尾有点“拍不下去了“之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部民族文化、历史和心理的极好反思。无论是战争中的”内耗“、官僚体制的低效与昏暗,还是人性、感情在基本生存问题之前的呈现,都非常到位。
然而,在2012年末的中国,一个面临着经济不景气、雾霾、”世界末日“阴影的时代,这样一部灰暗、沉重、痛苦的电影确实难以得到想利用电影忘记现实的人们的追捧。 有一种说法,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期间也是美国电影业的蓬勃发展时期,电影业与经济景气成反比,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更糟糕的是,1942上映没多久就是《泰囧》的公映,这样一部不需要脑力而只需要发挥基本的幽默感即可欣赏的电影,无论如何都是那个时候人们最减压、放松的形式。后来创造的数十亿票房验证了市场的需求,观众无法爱上1942,尤其是举国看《泰囧》的年代。
1942遇到了2012,遇到票房的滑铁卢,实属正常。
1942:好看!才华尚浅,因何福薄?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66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