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下点感想的时候,我脑海里闪现的就是这么句诗:爱情太短而遗忘太长。
于是在我眼里,这已经不是间谍片,战争片,更多的是文艺片爱情片。而这种爱情,却是安静的,悠长的,躲在历史与记忆的角落。
我同意豆瓣上的一片评论所说的这片与好莱坞的不同,没有渲染如此重大的事件,没有赏心悦目的动作场面,特工的机智勇敢,美国人的英雄主义,苏联人对战争的认识深刻程度和战争所带来的创伤感应该是超越美国和西方的(尽管这是我个人的感性认知),于是在他们的电影语言下,对待战争的过去有如托尔斯泰笔下的那种俯视,叙述的如同流水,高潮过后的平静,没有激荡,没有英雄,就这样铺展开来,最后战争幻化成为了一曲爱情的哀婉悲歌。也许,在苏联那种体制下,越是压抑的环境,才能造就如此化悲壮为平淡的豁然心境与更为广阔的视角。
这部电影,和书籍一样,缺乏成为畅销书的可能,与这电影的交流,如同阅尽人生后的沧桑与伤感,她也不应该和商业片一样角逐市场,没有必要参与眼球的经济,参与华丽的赞美,我看过豆瓣上有些人说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好好…
1)那个杀手为什么在后来玛丽再找他帮忙翻译时没有疑心,德国人既然连律师都能杀,对于这个涉嫌其中的女翻译应该当时就除掉,还让她有机会看到杀手为任务作的准备,未免太...最后虽然35年后干掉了她,已经太晚了.
2)30号那天有一个记者带着改装后的摄相机要进会场,最后被查出来押走了,这个是不是舍费尔为了隐藏主要杀手的一个分支任务?
3)千鸟这张盘在水渠里安德烈看到那个穿大衣的人的脸的时候就停住了,跳过去以后就是玛丽匆忙逃出来的情景了,不知道这两个场景之间漏掉了什么情节?进水渠的杀手是不是与已经先进水渠的人换了衣服,然后以那人的服装从另一个出口出去了?
4)马克斯最后的住处是不是那个陪他住了一段时间的女人告发的?毕竟最后费舍尔和列格拉索要回忆录手稿时她还好好的.
5)安德烈真是太迟钝了,玛丽去打电话时,那个男人立即离开,作特工出身的人应该立刻就警觉了,等到玛丽被撞死再反应过来,未免太迟钝了
摘自别人的评论:“
恶永远存在,而善,甚至爱情,在最艰险的环境中,依然可以绽放。马尔克斯的回忆录题名为“活着为了讲述生活”。活着为了验证偶然。
我愿意深藏在人群中,等待必然中的偶然,不被纪录,只要自己记得就好。
”
活着为了验证偶然。
主题曲汹涌悲伤,开场气氛拉的很足,然后内容就一廉价庸俗杂志小说式二战背景爱情故事。前半部分忍着看完,后半实在忍不了只能跳着看完。发现最有感觉的竟然是主题曲配上战争纪录片的片段,真真太好笑了。豆瓣评分竟有8.5,豆瓣er们是有多爱这种melodrama。
另外合拍有点水土不服啊。苏联电影虽然容易拍的长且不重节奏,动辄搞个上下集总共三个多小时,但是只是苏联拍的话倒也没啥问题,还很诗意宛转。毕竟又不是好莱坞商业大片,不用非得注重剧情刺激好看,艺术性做到位就可以了。但是合拍就搞的不伦不类的
草木有情,人岂无意。我们常常被自然的一瞬感动,一朵路边开放的野花,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一个淫雨霏霏的黄昏…我们惊叹大自然的繁华和美好,感动它带给生活的精彩。然而烟雨红尘,千娇百媚,也是心灵的囚笼,到处充斥着沉沦与诱惑,生命轮回,人生终究要在庸常中平淡,一颗淡泊宁静的心情,便是我们一生的追求,这也许就是佛家所说的
德黑兰43年:苏联主旋律爱情谍战片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69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