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害怕》
是焦作还是在西安的旅馆看得这个片子,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
看的时候觉得,怎么还没完。怎么这片子这么久。
再过了一两年,我看到了《18岁的天空》,我惊异的发现,诶!那个穿着白色内裤跳着芭蕾的小男孩竟然已经进入到主流电视剧里来了。。那个就是李智楠,甚至有一次,我还看到在上海台的一个什么晚会结束时扫过了他的脸。
时间真是过去的有点久啊。。
在《我》中,以2001年的上海为背景,几个来自破碎家庭的20岁出头的孩子和一个离婚妈妈,他们都没工作,没家庭,没地位,也没什么理想。古怪的爱情、打游戏机成瘾、上色情网站成瘾、药物依赖、金钱、前途、心理障碍、离婚等等问题笼罩着他们的生活。
不知道为什么,虽然我觉得这电影拍的是如此凌乱,一点都不称之为电影,起码和我心中标准中的电影相去甚远。但,我还是看着。我并非是个为所谓艺术坚持的人,看不下去,我马上会换台。
那时,我人生有着低谷,有着不可言寓的迷茫。是,我得承认,我只是装着比其他人更有目标罢了。
看着,里面一个女孩子半夜突然自杀的时候,所有人陪着她一起…
下午随便看的这部电影,真是随手放的,没料到它如此轻易就穿透了我。穿透,我是说和我灵魂中的某条电路啪的接上了,这条电路的电流是“焦虑”。至于焦虑的原因,棉棉在片尾有一段独白:上海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感觉,让你以为在这里可以实现所有的梦想。其实,也许你很快会被消灭,或者迅速被同化,成为上海的一部分而没有了自己。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不让自己卷入这场关于梦想的游戏。
棉棉的确是离群索居的动物之一。
多年前,棉棉以一种极端绝望的泰然张开双臂奔跑,先锋的摇滚精神让人目瞪口呆。当时“离群”这个动作还包含着一丝高尚和理想主义的味道,孤独已久的迷途少年尖叫着涌向一个前所未有的Super Soul Home,王朔棉棉一号人在这家灵魂旅馆当前台。多年后,当"离群",“绝望”这些词语同样被大众,被都市消费文明所同化,商业化,就像我们被他人复制,也复制着其他人一样,王朔,棉棉也难逃被曲解和二度污染的厄运。棉棉说:我只想表达,我对沟通没兴趣。“流行”和“沟通”让“残酷的青春”一次又一次沦为哗众取宠的工具,“看着他们拿我的痛苦当时髦…
为了李智楠看的,确实是颜值巅峰。来自破碎家庭,迷茫的无助的年轻人的状态,这部分感觉是他们的本色演出,挺真实的。
另外,电影里的音乐都蛮好听的,感觉几首音乐的选择上挺用心的,《Rachel's song》听着挺空灵的,《Tango Lunaire》是Kika和贝跳舞时放的,很轻盈的音乐,看的时候又被李智楠的身材给吸引了...《White Rabbit》是杰跳的独舞,比较独特的感觉。还有DJ版的Delerium的《Silence》,他们一群人在蹦迪的时候放的,配上那个场景还有点小震撼
绵绵的小说我从来都不看,但她的《我们害怕》被程裕苏看上了,用程裕苏的话来说是:“她感动了我。”
101今年的“中国新映像导演专场”第二场做的就是这个,关于《我们害怕》,关于程裕苏。
用沪语对白及DV机不精致地摇晃,让我第一印象是部纪录片,可是到头来我发现这还是部故事片。以纪录片的手法来做故事片原本是我很排斥的,因为纪录片要求的完全真实与故事片的安排布局风马牛不相及,一旦拼凑到一起,难免会有作假的痕迹留下。但程裕苏偏偏用了这一手法,还做得不错。当我在片中人的对白中发现自己曾有的某些思想时,我想,恩!它很真实。可是我还是希望这是一部纪录片,程导说不那样做是因为纪录片很慢,而我想,他错过了更多能让他感动的东西。
这不是一个边缘群体,因为他们积极地渴望活下去,磕药、同性恋、自杀,这在世人所不能理解以至不耻的行为里隐藏了多少敏感的心。一个又一个的现实问题摆在了这群什么都没有只有友谊的人面前,要如何解决没人知道。依赖着彼此,安慰着互相,走在上海这座动荡的城市的路上的年轻人内心的恐惧仿佛是散落在额前的头发,…
这是一部不是电影的电影,表达的是一种情绪,有看过绵绵的书,她还是用文字表达比较好,这片子太过勉强,像是一种不成功的宣泄,能嗅到四射不安的情绪,目的却不清楚。表演和桥段都太过矫情,但棉棉还是有可读性的。
【我们害怕】让人流连!看看从前的上海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70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