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感慨投胎的重要性。看着片子,突然觉得,难道不是在出生后才有“我”的概念吗 ?“投胎”默认了“前世” ,而“前世”于我并不承认和相信, 所以在有“我”的意识之前,我们就是一个没有概念和意识的生物体罢了,出生其实也并没有选择。放在社会历史的维度,可能确有生活质量的高低,所经历和改变的事被载入史册、被后人铭记的几率也极大地不同。但于一个生命体在从受精卵到心跳停止的过程来看,我们也不过碰巧是在世界和时间的四维坐标系里作为一个永不重合的点,在一段时间里亮起又黯淡下去罢了
这部纪录片取材的家庭,放在中国来看都没有溺爱的成分在里面,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自己探索,相对独立的个体,不被束缚,不被宠溺。
从取材的国家,可以看出贫富差距给孩子的生存环境的区别,日本,美国的宝宝的生活条件最优渥,蒙古次之,而非洲纳比亚的小孩子至始至终都只能在泥土里打滚,宝宝的营养水平,吃穿用住的差距都是显而易见。
在育儿方面,美国,日本的家庭有主动意识,去引导小孩子的智力发育了,上育儿班,放音乐,做动作,看书讲故事。蒙古,纳比亚的家庭却没有这块的经验
那小小的身体躺在我的臂弯里,小手抓着我的衣领,眨着眼睛,就那么静静地看着我。
那双清澈的眼睛好像在问我,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要她,我为什么不能带她走。
我闭上眼睛亲她的脸,亲她的手,我没法回答她。
影片里有很多情节让我觉得小孩子又可爱又可怜。
非洲宝宝的自然课是观察苍蝇,蒙古宝宝的玩具是一团卫生纸。还有日本宝宝在解决套圈游戏时的发疯与坚持。
非洲宝宝与妈妈在一起时的那开心的笑,他不知道他的生活条件有多落后,他也不知道他什么像样的玩具都没有,但他知道有妈妈爱他。长大过后的我们想要太多东西,但在这样的欲求中我们忘了,我们也像孩子一样只想要爱。
小孩子单纯而美好,我们也是这样慢慢长大的。多想所有孩子都可以这样平安而简单地在爱里长大。孩子是我们的宝贝,像一缕绿色的风,拂过荒野,便带来了春日。
受NIKITA的影响,我准备给闺女取名叫马奇蔻,她外婆对此表示讥笑的态度,一来马奇蔻的巴巴还在未知处感应着麻麻的GPS,二来凭什么人家女儿管你姓
白胖的马奇蔻出生在中国江南的一个小城市,哥哥在她出生时莫名其妙地在麻麻床边转来转去,为她体型的变化做了最后的终极疑惑
马奇蔻的麻麻再年轻一点的时候,看过一部叫《babies》的纪录片。她把四个地区出生的宝贝做了三俗的比较:
纳米比亚的贝比一直生活在麻麻和年龄相仿的孩子们身边,他们满地乱爬,赤身裸体沾泥带土,动物们友善地对待贝比,连蚂蚁都乖巧地保持距离;只是他们接触的世界和人都好有限,大部分时间,求知的眼睛望出去,无限的天却是有限的视野
马奇蔻,麻麻会慎重地处理你的卫生周边,但你也要学习自己敲敲打打,马口铁罐头搁在你脑袋上,也要努力走尽量远的距离,麻麻看着你
蒙古的贝比赢得了最多的口碑。他和我们打照面的时候泛着蓝莹莹的光芒,脐带悠长。然后他回到蒙古包内,长时间独自仰卧在床。他的哥哥不像马奇蔻你的哥哥那样安分守己,用一块紫颜色的布条不倦地拍打他,他表示无所谓,…
Mari作品,『阳光宝贝』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72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