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讲述的是一个“生死离别,旷世奇恋”的爱情故事,可能是我一直偏执的认为爱情终究会随着时光流逝而转变为亲情的缘故,我在电影里看到更多的是亲情,像是看到了爷爷奶奶曾经的故事一样。
在特殊的时期,人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而每个人背后都是一个家,与政治斗争相伴随的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人间悲剧。于患难之中见真情,对当时受迫害的人们来说,家的意义愈加深刻。电影中的陆焉识在政治斗争中被打压流放,与妻女分别二十余年之久。二十多年的时间让风度翩翩的青年教授变成了满脸沧桑的中年大叔,而唯一不变的是他对妻女深沉的爱。他奋不顾身只为见妻女一面,对女儿的背叛选择隐忍原谅,为了回家“不择手段”,在漫长的时光里陪着妻子等待“自己”的归来,为了挽回破碎的家庭而竭尽全力。母亲冯婉瑜像那个时代所有的女人一样一直无怨无悔的等待着丈夫,即使忘记了他的样子也没有忘记他的名字,为了丈夫的生命愿意付出所有,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痛苦和悲伤,用一生的时间日复一日地等待着一个人的归来,不离不弃。
重获自由后陆焉识本想着终于可以一家…
不是说结构有错,而是说不完整。“咦,这就完了?”当我们发出这样的感慨的时候,别提有多失望了,吊起了胃口,却没被满足期望。
三年前的戏份——张老师说最精彩的那场,我也认为最精彩,这恰恰是后面不够有力的证据吧。
这部电影的故事应该直接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始,同样的,“多年以后”两人白发苍苍的也删了罢。一个是封面,一个是封底。
剩下了什么呢?
陆焉识平反后发现妻子失忆,一家人不能相认,因而努力去相认但最终无果的故事。
(最精彩的封面完全是一个独立的短故事:陆焉识逃出狱回家,被女儿告发,又锒铛入狱的故事。)
于是第一幕:陆焉识回家,发现妻子失忆。情节设置上有
1)女儿接站
2)执意回家
3)妻子失忆不认识他
4)居委会协调无果
5)妻子去接站
第二幕:努力相认。情节设置上有:
1)伪造一次归来,妻子还是不认识他(标志第二幕开始的情节点1)
2)看医生,建议情景复原
3)用老照片,不顶事
4)修钢琴,以为要顶事,结果还不顶事
5)念信,不顶事
第三幕:不再作努力。情节设置上有:
1)失去信心了,丹丹劝说,你念信就是让…
很多人期待张艺谋,因为《归来》拍摄这几年积累了不少关于他“回归”的传闻。有人说张艺谋翻开了电影工业的新篇章,12年前的《英雄》正是中国商业大片的启幕。现在,张艺谋带着老泪纵横的酸苦重新回到了艺术电影的道路上,又为中国电影的文艺事业创造了全新的天地。
说时代
此言由不得影迷来评论,尽管影迷也好影评人也罢,都不能代替从事电影研究的专家,更不能代替张艺谋自己。这部《归来》于他们而言,只能是茶余饭后休闲过日子的一种方式。对于电影的文艺性,艺术价值只不过是吸引文艺青年走进电影院掏腰包的噱头,能留下观众的还是那点落地到观众心里的事儿。
张艺谋改编严歌苓的《陆犯焉识》最后80页,然后取名《归来》,被很多人解读出了另一层意思。只这件事就很有趣,老谋子拍戏这么多年,始终都是浓墨重彩、酸甜苦辣参和着各种鼓捣。
入商前有些文艺青年的范儿,入商之后偶尔耍点二逼青年的无厘头,气质不对造成很多人的不适应,于是批斗声四起,“张艺谋”的营养价值在一点点消耗,含金量自然也就出现了缩水。无怪乎,这次回到文艺路线上之后,很多人…
陆焉识历经苦难,终于回到了分别多年的妻子冯婉瑜身边,却发现妻子已经认不出他了,把他当作田师傅、路人或是念信的同志,就是不当作陆焉识。他一次次“归来”,却一次次面对妻子的冷漠和痛苦,最后只能选择作为念信的同志,重新走进妻子的生活。而那个冯婉瑜一直在等待的陆焉识,则再也回不来了。
冯婉瑜的记忆停留在了那个年代,那个拆散她和丈夫,给她的家庭带来巨大痛苦的年代。在停留的记忆中,丈夫只剩下一个名字,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她和她的女儿。她对丈夫的感情呢,有思念,有痛恨,也有愧疚。也许是这份愧疚让她留在那里,不断舔舐自己的伤口,用丈夫即将归来的消息催眠自己,却又不用真正地面对那个活生生的人。哪怕那个人已经回来了,甚至几次触到了她久已封闭的内心深处,可依然没有将她拖出记忆的泥潭。她是自己愿意陷在里面的吧,这样也许就能让伤口不再扩大,痛苦不再加剧了吧。
于是,陆焉识回到了冯婉瑜身边,却无法回到冯婉瑜的过去。那是两个人都痛苦,痛苦方式却不同的过去。一个经受着条件的艰苦和身体的辛劳,一个经受着孤单的恐惧和无…
这是一部需要年纪来看的有深度的电影,简单的寒冷中又包含了淡淡的温暖,文革的背景让人难受,好似所有人都是受害者,而灾难带来的伤害无法弥补,片中没有过多的渲染,一切都那么自然,却最真切的描述了那个年代的痛苦与悲情,泪点从每一个细节里面渗透出来,不需要刻意描画,巩俐、陈道明演技没话说,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没有你侬我侬的情意绵绵,感情全在脸上,含在眼里,让人品味到那份浓烈的爱。
电影批评的前提是要对作品进行充分的解读。对于《归来》这部影片,如果影评只是抒发观影者主观的印象,或者是拿影片跟其他类似题材的作品或者严歌苓原著进行粗糙的比对,甚至只从导演本人出发空谈,就会偏离电影批评的基本原则。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归来》进行比较细致的解读:
第一,光色的运用。
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对光线和色彩其实是很敏感的,例如观众津津乐道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无处不在的红色已成经典。《归来》也是一部对光线和色彩运用纯熟的优秀作品
曲折莫测!《归来》:一份存在主义的和解宣言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74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