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躺在床上地看完这部纪录片时,抬头一望,已经是凌晨三点了。深夜颇有一种奇异的魔力,让人忍不住为历史往事而心悸、心酸和无可奈何。沿着小路往江边走去的时候,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想起阿伦特那句有如幽灵般的话:“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抵达纵深。”
而当代是一个不需要纵深的时代,自然也排斥一切记忆,更加自然的是:有人需要——甚至千方百计地想让我们忘掉那些——不值得为之宣传、警世的,处于历史幽暗处的记忆。
这部纪录片记录的就是这样的历史,就是这样的“纵深”
黄儒香导演的《张博士》是一个以纪录片视角拍摄的故事片。虽然影片主角张博士并不是一个在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角色,然而在很多上个世纪4、50年代出生的人群中,我们都能够看到张博士的影子。
张博士拥有那个时代的人特有的偏执和执着,他13岁那年,文革爆发,勤奋学习的他却被冠以“走白专路线、引诱异性”的罪名而勒令退学。他是那个疯狂时代的受害者,却又完全继承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和政治图腾。一方面,他慨叹着时代对他的不公,慨叹平等教育机会的逝去;另一方面,几十年来,他仍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的信念仍然来自那本翻得发黄的《毛泽东选集》,他一开口说的依旧是伟大领袖某某某。
张博士的悲剧在于,他一直愤恨命运的不公,但却看不到造成这一切的体制原因,因此对于那个时代,对于那个时代所宣传和勾勒的老大哥景象,他一直抱有本能的信念和向往,而正是这种信念支撑他活过了这三十多年。
他不甘于在玻璃厂做一个普通工人,于是来到四川大学的课堂,成为一个大龄旁听生,17年如一日地在大学里学习俄语。为了圆…
无疑这部片子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就如镜头多次晃过墙上部分文字脱落的标语“贯彻一个代表重要思想”,非常容易让人产生有趣的联想。张博士,时代政治运动的受害者,14岁被定性为“白专分子 思想反动 学习勤奋 诱惑异性”,被勒令退学。重庆工厂工作时自学17年后,又经历在大学里旁听17年历程,开始积极申请到俄罗斯去当翻译,一个人的漫漫长征。他说:要把被颠倒的人生历史重新颠倒过来。
张博士并不姓张,他本名叫王忠厚。但是几年前你在川大随便问一个学生,可能知道前者的人会更多一些。而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媒体报道——“清洁工想出国当翻译”,这是他从小就树立下的两个梦想之一,另外一个是当教研员。天方夜谭吗?未必。他在和别人电话交谈都会不经意蹦出几个俄语单词,据他自己所说俄语水平起码到了大学四级;博士绰号的来源,是因其在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学院以及川大漫长而坚定的课堂旁听;张,则来自中国人张三李四最寻常的叫法。不是吗?他应当是当时千千万万个被革命掉的人群中最渺小的一员,被历史学家忽略掉的犄角旮旯,那段特殊时期所带来的一切,…
故事的最后,农场倒闭,王忠厚没有拿到钱便被遣返回国,数次申请赴俄罗斯当翻译的请求均被拒绝。
妹妹在得知哥哥的状况后,为王忠厚安排了工作和房子。
至此,王忠厚结束了漂泊的生活。
【张博士】值得回味!是谁导演这场戏?在这孤单角色里..........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74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