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 梁宏理,1972年生于陕西。现为油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油画民族化工作室主任。
2002年 主演电影《制服》获加拿大温哥华电影节龙虎奖,韩国釜山电影节亚洲最佳电影奖。
宏理作为七零后的画家,他学画的时候正是“八五思潮”当红的年代。他也如同“八五”后的画家一样,比较自我。也许是他内向的性格、阅读的广泛,他与“八五”后大多数画家不同的是对自我的思考往往是在与他者的对照中进行的。宏理是个内心比较简单的人,他者的多样性往往使他困惑。他一直以孩童的好奇面对他者,不解而好奇
中国人一拍中国不好的一面就会拿大奖
成年人可以看,没事儿无聊的可以看,喜欢贾樟柯的可以看,影迷可以看
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不推荐,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不推荐,未成年不推荐
按照美国电影协会的分级制度,偶把本片定义为PG=17
就影片本身而言是一部好电影,把底层社会市井小民的人性挖的很透,影片的创意足够吸引人,叙事也比较流畅,很好的一部独立电影,贾氏风格穿梭其中。但是有独树一帜。因为感觉贾樟柯的电影台词还是比较多滴,也比较调侃,而刁导并不会用过多的语言来体现戏剧张力和矛盾冲突,而是通过叙事本身,加上零零碎碎的台词将整个影片串联起来,最后达到了文艺片的效果。刁导的戏剧功底可见一斑。
应该又是部禁片吧,没看上映过。
建议大家少看禁片,看多了实属郁闷,大环境不适合咱们有不符合八荣八耻的观念
一句话:不符合国情。
期待中国电影采取分级制度……
刁亦男是我今年喜欢上的一位第六代导演,他执导的《夜车》给我印象极为深刻。昨晚观看了他导演的另一部电影《制服》,事实证明,这部片子同样没有让我失望。在观片过程中,能够感觉到影片的拍摄和叙事手法带有明显的贾樟柯风格,结果在片尾,我果然看到“艺术顾问:贾樟柯 余力为”的字样。
《制服》讲述的是发生在西安古城的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身为裁缝的王小建意外得到了一位交警留下的制服,出于对社会地位的不满以及为父筹钱治病的需要,他开始穿上制服,以交警的身份罚款、恋爱。在影片当中,王小建不断在裁缝与交警的身份当中变换,与其说他扮演交警是为了骗钱,更不如说他是沉醉于交警这种社会角色给他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在当下官本位的的差序格局中,身为小裁缝的王小建是一个被欺凌和侮辱的对象:工厂看门员对他大呼小叫,下岗工人把他作为发泄对象,乱拳相加。王小建对这种社会地位非常不满,他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他举报了砸坏工厂保险柜的下岗工人富平;在穿上警服之后,他在看门员面前肆意进去,并对其挥之恶拳;对待过往车辆
有些人就是喜欢美利坚的皿煮,自由,看什么电影都能黑天朝~
又说天朝不能唱国际歌,你看看解放军乐团的曲目,有没有国际歌,再来说话好吗
我是真的无语了,
网上的睿智太多~~~~~~~~~~~~~~~~~~~~~~~~~~~~~~~~~~~~~~~~~~~~~~~~~~~~~~~~~~~~~~~~~~~~~~~~~~~~~~~~~
真实具有无法阻挡的力量,从我们都熟悉的环境和社会经验中提炼出的,是这种忧伤交织着希望的影像。跟那些脱离大众基础无病呻吟的小资情调不同,制服在短短5分钟内就能把内地小城市的普通人吸入剧情中。没有使用普通话而是陕西方言,结果我只能配合英文字幕理解部分方言,但那种真实性始终具有无法阻挡的吸引力。
小建压抑的现实生活在躲避暴雨的地下通道中发生转变,他邂逅了音像店营业员郑莎莎。制服带来的身份转换,让他的生活出现一线希望。制服带给他现实的权力,这种本应该是无形的权力却让他能够公然榨取司机的钱,赶走不满意的顾客,训斥点女友作陪的客人,殴打厂门卫。而当他失去了制服的保护时,无端的被警察扣留恐吓,负担父亲的巨额医疗费,被小混混欺负。
影片中出现的警察,都具有一种霸道的口气和神态,这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小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萌发了利用制服改变身份的主意。特别是他穿上警服,练习警察呵斥的语气,以及拦阻司机乱收费时,那种小人物对现实的无奈尽显无遗。
爱情可以是很简单,很廉价,但可能只存在于谎言中
《制服:身份的焦虑》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9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