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部倪萍主演的电影<两个人的芭蕾>,很是鼻酸,眼泪打转,终于没能掉下来.
现实生活已经有足够多的烦恼了,再为电影掉眼泪,真不是英雄好汉.
倪萍饰一位含辛茹苦的妈妈,单身一人把女儿拉扯大,这位以熵情闻名的主持人其实很适合演这类电视电影,她总有让人落泪的本事.
妈妈小时候也有芭蕾的梦想,于是把这个梦想倾注在女儿身上,窄窄的巷子里,妈妈总会拿着扫把把石板打扫干净,而后小小的女儿在联系舞姿,翻根斗,劈腿,还有那首百唱不厌的歌"谁家的闺女哦,都有两朵彩云哦,我家的闺女哦,也看得清楚哦"(但愿我没错的太离谱),于是女儿慢慢长大.
妈妈要送女儿去考试了,希望女儿考到省城的学校去,很大很大的雪,带着女儿去老师家.在女儿考出来后,倪萍失心疯地问女儿结果如何,女儿乖巧地拦住了妈妈.之后妈妈扫起了雪,满天大雪中,女儿练起了舞姿,而楼上的老师看呆了.
女儿去省城了,倪萍失心疯地把行礼塞向窗口,老师抓着倪萍的手不放,眼泪掉了下来,倪萍愣了,不知所措.那样的淳朴让我很是心酸.之后女儿哭了,从窗口探出身子,要拥抱妈妈,妈妈却凶狠地把女儿推了回去.
初次看这个电影,也是在电影频道,吸引住我的是那一抹红色的背带和大面积的徽派建筑。因为我是徽州人,聊着这土生土长的文化,也知道徽州女人那特有的坚韧内敛和乐观。
对于一个喜欢电影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部瑕疵颇多的电影,但我还是被深深的打动了,看到别的评论说这是刻意的中国式煽情。我倒从不这么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太多这样伟大的母亲。。。。。。,一个有正常良知的人都可以被感动,哪怕是被故意的煽情带动,也说明心灵深处的情感和道德被电影中某一幕触动。从这一个角度来说,那就是一部好电影了,《樱桃》《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走了》《我们天上见》即如是。
初次看,我也觉得演员倪萍表演有点过了,但仔细想一想,故事中得原型人物本就是通过辛苦的劳动来忘记烦恼忧伤,同时更重要的是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也正因为如此,她的言行举止就不可能跟周围人一致。影片整体式采用徽派特有的石青色调,来渲染气氛,但影片每个画面总有中国红,别的影评说这是讨好影展评委会,我倒不这么认为。我想这是整个影片的核心是表达中国母亲的坚强
原载于:墨神的凡龛 http://www.thinkjam.org/mercury/archives/2005/12/post-92.html
年底的三大假期接踵而来,商家活动频频,旅行套餐多多,电台电视台也不放过这个最后机会,放血出老本,拉拢观众,力挽收视率。电视连着播,电影好片如云,娱乐更是乐翻天。
拿CCTV-6来说吧,《张思德》、《海上钢琴师》、《指环王》、《十面埋伏》、《人小鬼大》、《生死时速》等等,不少新片大片都列入了最后这周的节目单。昨天有幸看了一部2005年的天影的新片《两个人的芭蕾》。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具有独特建筑和古朴民风的南方小镇。一位勤劳乐观、为人豁达、被大家称为“德贵家的”女性,因不生育收养个女孩仙仙。但不久,丈夫不幸离世。“德贵家的”只能干各种重活累活,无怨无悔地独立养活仙仙。邻居们以迷信思想劝说她放弃领养,以为仙仙不吉利,给全家带来了晦气,造成德贵身亡。但“德贵家的”毫不动摇,她认为丈夫的死不能怪罪无辜女孩。她从一个火柴盒的火花上看到芭蕾舞剧照后,便领着女儿仙仙苦学芭蕾
影片讲述了一位平凡妇女在丈夫死后独自抚养起抱养的女孩儿仙仙,她面对生活的重担和种种诘难,毫不气馁、永不放弃的,最终把女儿培养成一名优秀的芭蕾舞演员的故事。
影片中生动、典型、真实的细节,赋予了影片深刻的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细节无论是深化主题、推动情节发展,还是对揭示人物性格与心理都有重要作用。
首先,细节能够惟妙惟肖、细致入微地凸显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影片中,仙仙小时候被镇上的人鄙夷,连带着母亲受了许多委屈,但当母亲最终把仙仙送去了省城学习芭蕾舞
2005年度佳片,两个人的芭蕾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9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