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魅力,就是不笑的时候很帅,笑的时候又很傻,比如张震。
这部是我的治愈电影之一,就像Blair一样,不开心的时候就翻出来看一看,挺傻的,但是挺有效果的。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刚上初中,那个时候很迷董洁,朋友替我租的碟看的,看完就只记得主角和我喜欢的董洁,而对张震没什么印象,谁知道我后来竟会这么喜欢他。
后来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眼里就只有张震了,喜欢他这个故事胜于梁朝伟的主线,暗恋时傻傻的笑,被拒绝时的倒霉样,拿着一盒巧克力被风吹得到处捡东西的狼狈
03年末的电影,在2020年的寒冬里却看起来感觉很温暖。03年电影宣传的时候,王家卫就提到过希望在sars肆虐的一年里,给大家在寒冬里带来一点安慰。这些安慰,坐上时光机,带给了十七年之后的我们。
同样是冬天,同样是病毒肆虐,这次的病毒发作比sars更甚,人类毫无还手之力。听着窗外的风声,不禁想到如今人类社会也面临巨大的寒冬,寒冬不仅来自于病毒,更是来自于如今意识形态的分崩离析。电影里的跨地恋爱,不同地方的年轻人能只靠感情便能互相理解,在如今看来像是一个幻梦。
02年是香港电影的临界点
好久前看过,今天重看一次。
成熟的浪漫爱情电影。
最后的场景是梁朝伟与杨千嬅在堆满商品庆祝圣诞的商场里相拥亲吻,完全就是一个物质社会的幸福模版。
“在人群里我们擦肩而过,在城市的呼吸中沉默游走。”
城市人在地下铁里穿梭,心里满是对求而不得爱情的幻想和遗憾。
婚姻介绍所老板梁朝伟和视障女孩杨千嬅原本是不可能有交集的二人,就算因一通电话二人吃了饭,但送她至地铁口后故事也该就此结束。如何让故事继续下去呢?编剧的代言人天使用了魔法
电影有几点个人觉得有些损伤整体。第一,前面的朋友也提到过,两个主线故事没有丝毫关联,把几米的原作绘本剥离得干净。几米的《地下铁》被剥离为故事和情感两个部分:前一个(海约与旭明)用于叙事,后一个(董玲与钟程)用于表达。第二,电影情节太过照顾情绪而不符合逻辑,却又不是要摆出讲童话的意思。第三,影片的配角设计太过无理,一是几乎没有交代,二是对于情节推进特别是对影片情绪基调有负面影响(比如男主的几个无厘头的朋友)。最后,电影的剪辑、后期拼接太过无序和频繁,导致不必要的迷惑。
这部电影本来是一部非常不错的文艺片,适合圣诞的时候带着女朋友去电影院看,但是只能建立在忽略这些不和谐因素上了。建议到中间不和谐之处尽量吻住女朋友,以免毁印象。
在广州逗留的几天,
发现自己呆在地铁的时间是挺久的,
所以我想把空间音乐换成Yida的“地下铁”,
来结束我这次的羊城之行,也以此怀念我曾经对地下铁的憧憬。
昨晚在地铁的车厢里,
我跟伟雄说起我以前在读者看过的一篇文章。
故事说的是在北京奋斗的一对年轻情侣,
工作繁忙而礼拜日休假是他们约会仅有的时间。
看电影、逛街、吃西餐。。。
对于初出校门经济拮据的他们,都是不可触及的。
后来男生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他们的地铁式约会。
每人花上三元钱,一直在地铁里逗留不出来,
带上他们想看的书和自己做的饭盒,
在某一节车厢里谈话、看书,观察着周围各式各样的人。。。
后来男生省吃俭用买一个mp3送给女生,
于是他们的故事也有了美妙的旋律伴奏。
有时候他们甚至假装不认识,
在相约好的某一个站台或者某一节车厢邂逅,
然后偷偷看对方的脸,然后故意靠近对方,然后他们相识了坠入爱河了。。。
这是我的记忆里第一次留下关于地铁的文字,也算是我地铁情结的开端吧。
后来也接触了很多关于地下铁的东西,
有音乐,游鸿明的
又是一部需要慢慢品味的电影 很淡的感觉 静静的看完 若有所思 若有所悟
电影的英文名不是The subway 要是subway就太没创意了 生搬硬套
sound of colors 这个很难直译 或许林夕写的粤语版的片尾曲 星之碎片中的 我听见有人唱圣诗 声音表演我知 很切合这句英语
但中文名 地下铁 好像跟杨千嬅和梁朝伟的故事不是很搭噶 有也只是张海约乘地铁的随笔带过 本以为两个故事最终会交汇在一起 可是没有 只是在最后字幕的时候 坐在一起
董洁和张震从相识到相恋都紧扣地下铁 也算点题 从寄错信件到寻找 到地下铁的见闻 在彼此无法继续暗恋彼此爱慕的异性下 各自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同时在对方心里产生共鸣
世上谁是我 神秘的天使 完美的诠释了董洁和张震的爱情故事
“地下铁”2003,在电影院看的第一场电影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22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