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推荐的就马上去看了看。因为题材挺喜欢的 关于人死了以后要不要捐献器官的话题,我觉得是挺吸引我的。
在中国人的传统想法,总觉得捐献器官就是“死无全尸”。所以很多人都对捐献器官这种行为表示不支持,就算在思想开放的外国友人看来也是难以接受的。
在剧中的一位少年因为和朋友去冲浪回程的路上因为他没有系安全带所以导致严重的后果—脑死亡,就是说他的呼吸和心跳可以靠仪器维持着活下去,只是一旦离开了仪器那么他就会死去。(PS:所以珍惜生命请系好安全带)
在这个时候医生提了一个很不合时宜的请求:是否可以考虑捐献你们孩子的器官?
看到这其实我自己也想了好多。如果自己是那个少年,那我父母会捐献我的器官还是会继续用仪器延续“我枯萎的生命”?当然这个我无从知晓。不过问我个人的意见我当然是愿意捐献的。因为继续用仪器延续所谓的生命都是毫无意义的,浪费金钱浪费时间在一个永远不会醒来的人身上,倒不如痛痛快快地放手。捐献器官让他离开得更有意义一些。
当然并不能用道德绑架去要求他们捐献器官
少年赛门在车祸中脑死亡,他的心脏成功修复了巴黎一位母亲的生命。
这是一部散文式的,纪录式的电影,太过文艺了。要看下去需要耐心,故事简单平淡,没有什么戏剧矛盾。以换心脏的整个事件为中心,扩散开讲述了事件中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这些人和事是没有情感联系的,他们甚至很多彼此到最后也不认识,但他们都是被修复的生命。
影片能在这种讲故事的方法下达到七分多,确实有些情节很让人触动。
照顾赛门的护士对脑死亡的赛门讲话,仿佛他还活着。在电梯里幻想和男人亲密,看到赛门父母依偎着离开后
影片很平静 波澜却不惊 抑制着呼吸看完 却令人感觉有着无限的希望。
大理石一样闪耀的海洋,啤酒泡沫一般的海洋,乌云层层叠叠一样的海洋。少年穿梭其中,自由,快乐,无拘无束。海声在耳边拍打着,少年在海浪中穿过,一次又一次的游向浪高处。
回程,朋友一路开车。如果就这么一直开,我最远能够走到什么样子的地方呢?
困倦,闭上眼睛,车祸。车祸的画面,随着大海的波浪,一起。
这时候一定要穿插一条 安全带 是多么的重要!!同行的小伙伴伤势并不严重,而少年被宣布了脑死亡。
少年,冲浪,车祸
先是见证了一个年轻小伙子的精彩却短暂的人生,跟着他听风看海浪,骑车追姑娘。可惜小伙子出了车祸脑死亡。医生希望父母可以答应器官捐赠,父母很悲伤、痛苦和犹豫。最后这颗心脏还是拯救了一个女士。一个有两个大儿子,还和一个美女有过一段爱恋的气质女士。想必她的一生也是精彩无比,幸得延续。
电影整体还是比较平实的,最后的告别那部分,实在太感人。
一边是母亲在手术前与儿子的告别,其实是迎接希望,却做得好似永别;一边是脑死亡小伙子的心脏切除手术,明明早已永别,却好似仍在人间。医生按照他亲人的要求跟他说话,给他放他喜欢的声音。
医生说:西蒙,你的父母此刻与你同在。你的妹妹璐璐,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马梅奶奶也是。朱丽叶爱你,是她给你选了这段声音。
是海浪声,喜欢冲浪的小伙子在海浪声的陪伴下,做这个手术,也许就不会害怕了吧。
看到这里我真的是眼泪一下就流出来。
摄影和配乐都不错,配乐是亚历山大·德斯普拉,为《面纱》、《返老还童》、《国王的演讲》等电影配乐的音乐家。
有点疑问的是女护士那条线是不是发展过多了
记得一个情景:松开阻断钳,两次电击后,Simon的心脏开始有力地跳动。冲浪少年,Simon的心脏终于找到了新家。
在清晨和煦的光线里,Claire缓缓睁开双眼,对着新世界,微笑了。
没错,这个故事简单到用一句话就能讲完。导演却花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三个小故事的模式,最后合成一丝微笑,带我们走进生命的深邃。
一颗心脏转移到另一座心房需要一段旅途,但生命不会匿名,死亡并不是终点。
《Réparer les vivant(修复生命)》优点很明显—不煽情,不烂俗;克制,隐忍。
“修复生命”艾玛纽尔·塞尼耶新作,见证一个美好事物的消逝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3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