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的电影全部
于和伟的电影全部
我不是潘金莲

于和伟的电影全部

于和伟的电影全部

于和伟的电影全部
  • 片名:我不是潘金莲
  • 状态:更新至1集
  • 主演:范冰冰,郭涛,大鹏,张嘉益,于和伟,张译,李宗翰,赵立新,田小洁
  • 导演:冯小刚
  • 年份:2016
  • 地区:中国大陆
  • 语言:汉语普通话
  • 分类:剧情/喜剧
  • 时长:140分钟
  • 首映:2016-11-18(中国大陆) / 2016-09-08(多伦多电影节)
  • 更新:2024-09-17 15:37
  • 豆瓣:6.7
  • 更多:更多WEST列表推荐
如意影院电影于和伟的电影全部

观看列表

线路F - 高清HD-720P线路免费在线播放器
 倒序

预告片

截图

  • 于和伟的电影全部 图1
  • 于和伟的电影全部 图2
  • 于和伟的电影全部 图3
  • 于和伟的电影全部 图4
  • 于和伟的电影全部 图5
  • 于和伟的电影全部 图6
  • 于和伟的电影全部 图7
  • 于和伟的电影全部 图8
  • 于和伟的电影全部 图9
  • 于和伟的电影全部 图10

影摘

于和伟的电影全部

电影要在国外拿奖,最便捷的方法是拍“政治讽刺剧”,
要在国外拿票房,最便携的方法是"喜剧,古装,武侠动作"
要在国内拿奖,最便捷的方法是“主旋律”
要在国内拿票房,最便携的方法是“成长,喜剧,动作,玄幻”
于是,出现了这部,贴着“剧情,喜剧”标签,
前半段是“政治讽刺”,后半段是“主旋律”,标题又让人产生“古装,情色”联想的“什么都想要”电影。
---------------------------------
最近不断研究剧本,疑惑正统剧与市场片的接入点在哪里。不想正好出现了这部影片,无疑是一种来自别人的尝试, 所以认真的来分析一下这部剧。
这部片子的主要目的:
很明显,这部戏是冲着国外拿奖而拍的(讽刺中国的政治制度几乎是在国外电影节获奖的芝麻开门口诀)
全剧以一个农妇一层层的上访开始。
主情节则是上访和截访的过程,讽刺了中国的住房政策(夫妻假离婚为分房),二胎政策,
这部片子的次要目的:
大概是冯吸取之前政治剧票房惨淡的经验,知道观众对这类剧的本能排斥,为了迎合观众,走走市场路线,给电影贴上了“喜剧”的标签

一部电影,永远都是一个导演三观的表现。
这个,永不过时。
《我不是金莲》在技术层面和形式层面真是一点都没问题,满足了所有加分项。
但好费解,他究竟自己想清楚要表达什么没有?
我觉得他充满了摇摆,或者说,表达一切的冲动。
冲动是魔鬼啊。
一个妇女,为了自己无法解决的家庭私事,强行要求公职部门动用公权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在各级政府公务部门没有帮她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闹到“首长”哪里,革了所有涉事公职人员的职。
这哪里是新时代窦娥冤,简直是新社会刁妇传。
故事讲到这里,这种刁妇闹事的故事显得根基不稳,三观不正,于是,故事的后半部分变成了“官场现形记”——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反腐倡廉,地方政府为了私利偷鸡摸狗隐私舞弊。主题思想类似某联播的内涵。
于是,整个故事结构变成了,想盖座房子,盖完第一层,发现地基不稳,又去重新打地基,呼哧着房子盖完了,转念总觉得心里挂念点啥,惴惴不安的,那在房子中间再撑几根立柱吧——故事终于在最后加了几根立柱:“李雪莲对着一个只见过一次面的前县长

挺好的一部片子,情节不错,故事也叙述完整。故事的结局耐人寻味,明明是李雪莲的错,为什么却让所有的官员都害怕?是因为大家都想保住自己的饭碗,只尊重上级,不顾下级,没有人愿意担保负责,所以才导致上下那么多官员被撤职,让李雪莲状告十几年。联想到社会上的一些恶人恶事,为什么有些坏人逞凶很久都没人敢反抗?就是因为善良的人沉默。这两种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圆形镜头的寓意是“管窥”,通过李雪莲,管窥中国的法理人情与世态。影片更多的不是批判,而是呈现。
第一层谈法律,也就是真离婚还是假离婚问题,呈现的是法理与人情的冲突。
第二层谈信任,刻画上访中的众生相,呈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李雪莲信任了丈夫秦玉河办假离婚,结果被背叛,假戏真做,无处申冤。法院的判决使李雪莲丧失了对法律的信任,于是走上上访路。地方各级官员的处理方式又使李雪莲失去了对地方官员的信任,不得不到北京。到北京告御状成功,事情部分解决,官员被撤职,但李雪莲还是继续上访,因为秦玉河说她是潘金莲的问题还没解决。等李雪莲上访十年无果,心灰意懒了,官员却不信任李雪莲的不上访承诺,又来纠缠。李雪莲再次上访,并得到赵大头的帮助。李雪莲本来信任了赵大头,准备停止上访结婚了,谁知赵大头另有算计,两人信任破裂。至此李雪莲彻底只剩下自己了,更坏的是,这回她认为自己真成了潘金莲。上访最后以秦玉河车祸身亡收场,李雪莲失去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的希望了。
第三层谈的是人生,呈现的是自己与自己的冲突

这两天,连续看了《我不是潘金莲》(简称《潘》)的小说和电影,有些吃不消。
<图片1>
好作品容易挑出坏处,坏作品的坏处却不知从何说起。因此本不想再谈它。但或许利用得当,我们也可以从糟糕的作品中有所收获,所以还是试着谈一谈。
一 、主题
《潘》的主题——上访——是很有价值的。首先,在中国的权力丛林中,上访者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他们的诉求不一定完全合理,但他们每个人都有精彩的故事,而且都渴望被听见。在北京南站幸福路的上访村,几乎每位访民都有成捆的手写材料。那里面堆积的,就是中国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悲惨世界》和《杀死一只知更鸟》。这个题材能“出货”。
第二,在中国今天的氛围中,作品能正面描写上访、“喝茶”,也具有社会价值。为了它的出版和上映,作者和相关人员想必也做了可贵的努力。这些都值得肯定。
<图片2>
(《卡拉马佐夫兄弟》书影)
二、失败
可惜的是,主题虽好,《潘》却没有把握住。主角李雪莲并不比木偶更加有血有肉。她被当做一个扁平的符号,抛入各种牵强的情节,一会儿是傻子

對這麼一部製作精良、計算縝密的電影,加上出於對配樂的喜愛,對導演電影初心的尊重,若少於四星可能苛刻了。
但有些東西在觀影過程也是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主要是對人物扁平、部分情節的不能認同,不管是為了審查,還是導演與編劇自覺的觀點,影視化後,官場戲原該有的尖銳與諷諭幾被削弱殆盡,更多的是自我感動跟意圖感化教育。
上述可能還有幾分無奈的理解,李雪蓮這人物執拗、擰巴本質背後對人本孤獨、世事荒謬的映射也被過度世俗價值化,本來流產那事開始沒提就算了,結尾還來個謎底揭曉,那瞬間我真是一下子洩氣了。
更失望的,當作者劉震雲成了編劇劉震雲,從《一句頂一萬句》到《我不是潘金蓮》,影視化的結果是文學家的銳意針砭、人性直指統統成了隔靴搔癢,表面工夫。
在這情況下,表演倒是我願意更寬容的部分了,何況我真沒覺得范冰冰演得不好,她就是完成了她能完成的。男性角色在我看來全是樣板,方正而乏味,也就范偉的果農稱得上神來一筆。
我沒提圓形畫幅,因為它對於我觀看這部電影,沒有減分也沒有加分,我只是自然而然地看進去了而已。

我不是潘金莲:看似荒诞,实则是一个很真实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3463.html

如意影院 推荐

 换一换

评论

共 44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