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沙特阿拉伯的汉志地区,从大马士革到麦地那的汉志铁路,是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帝国的主要铁路之一,也是穿越沙漠的重要路线。这条铁路始建于1900年,是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命令,计划一直延伸到麦加,以便人们朝圣城进行朝圣。但它的主要动机是加强帝国对帝国最遥远省份的控制。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所有建筑工程停工,这条铁路距离最终的目的地还有400公里。当阿拉伯人由英国战略官员领导时。T.E.劳伦斯起义反抗土耳其统治,铁路成为主要目标。今天,大部分铁路被遗弃在沙漠中
大概是个人原因,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相关的中东主题电影看得不多,却部部让我难忘。从08年的On the Road to School到09年的Kiskanmak,再到如今的Theeb。“希布”给我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说话留白,耐人寻味,像是一个忽略听众的说书人,只是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只是活着,说着,而已。
Theeb这个故事发生在1916年一战中。Theeb作为贝多因族群的一员,被卷入这场纷争多少有些身不由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坦志麦特改革(1856)中,奥斯曼帝国为了挽救自己糟糕的政治体制下摇摇欲坠的政权,通过复杂的征地手续对贝多因人征以高税,迫使大批贝多因人选择半游牧民族的生活。Theeb和Hussein都是贝多因游牧民族的一员,他们养羊作为高级料理,养骆驼住帐篷在沙漠中颠沛流离着。
一战中土耳其是同盟国之一,与英国俄国等组成的协约国对抗。英国士兵要求贝多因人带领他去铁轨附近,就是为了引爆炸药炸毁铁路。这种一战冲突中的血淋林和互相残杀的兽性就集中地被这个并不友好的英国人带入了与世无争天涯为家的贝多因人中
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有大背景的原因。光看到沙漠和群山,骆驼缓缓而行,我就已经将场景和自己的回忆结合起来,恍恍惚惚了。我想到虐心的追风筝的人,想到最打动我的群山回唱,还有电影巴别塔,也许还有厚厚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但这个故事本身和宗教信仰却无多大关系,脑海里带着这些去看这个故事,即便是演员们一直骑骆驼到电影结束,我也许也会看完。希布的坚韧,以及害死人的好奇心,以及隐藏在两者之下的复仇之心。
小孩子把玩枪,是巴别塔中一个故事的导火索,只不过巴别塔又一枪开始,而希布从一开始因为没有掌握所以没有得到子弹的使用权,后来哥哥给他杀羊的机会,他一样没下得了手,给水井边的敌人挖出弹片,算是初次,而最后,他终于举起枪,完成了成长或蜕变的一击。
剧透慎入。
刚刚看了Wikipedia上的介绍,意识到影片的字幕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导致前因后果跳跃,不易理解剧情。在希布与强盗去往土耳其军营的路上,曾经碰见过一队阿拉伯革命者,即那队询问强盗哪来英国手枪的人。他们问强盗是否看见那个英国人,他却对他们撒了谎。
实际上,革命者此时正在等待英国人的炸药,却不知强盗掳走了英国人的炸药,但没有告诉他们。
T.E.劳伦斯的《智慧七柱》中,曾提到阿拉伯革命者铁路游击的危险。汉志铁路修建于沙漠,周边几乎没有掩体。土耳其军队的装备又远比阿拉伯游击队精良
《希布》是一部约旦电影,故事情节很简单,生活在大沙漠的阿拉伯小男孩跟随哥哥给英国人带路,去找一口井,结果哥哥、英国人、英国人的随从都被人打死了。他被扔到井里,九死一生,和仇人相互帮助活了下来,最后又用枪打死仇人。影片的场景是大沙漠,干旱、荒凉、贫瘠,本身生存就很困难,渴死、沙尘暴、饥饿随时会致人死地。再加上,暗藏的各种危机,稍不留神,就会死于非命。原始、残暴,生命的脆弱,小男孩的无助和顽强。影响较深的是,小男孩的仇人,打死他哥哥的人,一个经历丰富的曾经是朝圣者的向导
希布–流血狼血液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2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