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在阳光明媚的周六下午,去W酒店的露台上喝一杯加冰的黑麦威士忌。今天再刷《缺席的人》,电影中和片尾出现、不,应该说贯穿整部黑色幽默风格电影的这首《悲怆奏鸣曲》,又给了我不一样的一抹印象。怎么说呢?仿佛一瞬间,突然自己成熟了,所有的级别都终于满了的感觉,突然老了的感觉。我想,我已经夹着那支超长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了、我也已经喝到那一杯黑麦威士忌了。有朋友会心的一笑,撒在了阳光里………
20200425-15:00上海陆家嘴
很久不写长评,随着观影量的增多,我的观影习惯和各种类型片协同进化,都在各种套路中转圈。但最近看过科恩兄弟的《缺席的人》,还是记录下来,怕时间久了就忘了。
电影讲述主人公过失杀人被判死刑的经历。他深陷旋涡中时常超然物外,克制冷静地像是在旁观别人的遭遇,反而更凸显了周遭世界的荒谬与冷酷。
电影的主题和结构和阿贝尔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神似,几年前读小说的时候,我都是晚上看,在那些生活化的描写中读到了主人公对现实的疏离,然后昏沉地睡着。最后一晚读到结尾,主人公知道自己即将赴死
科恩兄弟似乎一直很喜欢这类主人公:虽然性格各不相同,但都生活在社会底层,做着微不足道的工作,偶然的改变带来一连串的霉运,直至莫名其妙地毁灭,也不会有几个人记得他们的名字。
我们的理发师就是这样的人物。他不善言辞,做着无趣的工作,不会讨好喜欢的女孩子,虽然女孩嫁给了他,但心却不在他身上。简单地说,又一个loser。
美国是一个崇尚所谓个人奋斗的世界,当然也是充满成功者和loser的世界,科恩兄弟的脚本,喜欢把成功者和loser的命运以奇特方式粘连在一起,电影好看与不好看的界限,就在于这种粘连是否够特别,又能让人信服。相比The Big Lebowski和最近的Burn after Reading,我更喜欢这部,因为各个桥段的粘连更自然些,荒诞是骨子里的,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或者,50年的美国,原本也更富有故事性。
Ed的老婆是个有趣的女人,强悍的女人,Ed喜欢她是自然的,她喜欢风趣而多金的老板也是正常的。和所有偷情的女人一样,她需要Ed只是因为她需要一个够沉默,够爱她的丈夫而已。没错,明白各种道理的Ed能做的只有沉默。戏码到此
黑白色做旧风格,男主角寡言少语,基本都是内心旁白,加上总是叼着香烟的嘴,毫无表情的面孔,那个喋喋不休的小舅子,两眼放光表情夸张的骗子商人,静若处子弹钢琴的小家碧玉,和老板偷情红杏出墙的妻子,将一个惊悚悬疑的故事一切都配合得天衣无缝!就连露下脸的群众演员都表演得那么到位。
其实刚开始看时,并不一定就能吸引住眼球,只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思维的投入,再通过主角的内心旁白,一步一步深入,会产生一种震撼的感觉。
可能一般女性对这样的片子没有什么感觉,不能理解男主角那些内心旁白,也搞不清为啥男主角烟不离嘴,眼神时而空洞,时而犀利,时而惊恐。不是妄自菲薄,而是想象一个整日在老丈人留下来的理发店里,重复做同一件事的男人内心的那种无奈,旁边一个仿佛苍蝇似的,天天扒拉别人东家长李家短的小舅子,还有明知道自己的妻子和老板几乎是明目张胆的“偷情”,想报复,那种心理,难怪要将面孔收起来,一副无所谓的表情,要是嘴里不叼根烟,嘴都要被自己咬烂吧!所以,当他报复成功后
“缺席的人”制作精良!命运,是一场漫长的、持续连贯的蝴蝶效应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1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