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仅是美国孩子,中国孩子看完这部电影会觉得更过瘾更解气。在中国,教育体系无非就是应试教育,注重分数而不注重自身培养,填鸭式教育促使孩子变成一个个只会埋头苦读的“废物”。可是看完这部电影,我们才遗憾的发现,所谓自由民主的美国,美国的孩子们也要跟我们一样,也要面临繁重的升学压力,也要考一个大人觉得你上了它,你就会拥有美好人生的大学。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从小被灌输这样一种观念,只有你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你长大以后才能拥有美好生活。可是真正的教育是让人学会成长。成长不是让我规规矩矩坐在教室听老师讲那些我毫无兴趣的东西,也不是为了考试抄那些我以后永远用不着的怪知识。真正的教育是让自身的心灵灵魂成长起飞,而不是还没起飞就被扼杀在笼子里。
我向往的大学,不同背景经历的人们汇集在一起,互相学习交流自己喜欢的门类知识,甚至没有老师也可以学习交流。真正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不会变成一件苦差事的,我喜欢它,我要寻找它的根,探究它的成长经历,了解它的历史和故事,自由快乐的徜徉在知识点海洋里
这部电影比较冷门,咱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剧情:巴特比是一个即将毕业的高中生,但他却面临着没有大学可上的困境。为了摆脱父母的压力,巴特比索性自己伪造了一所名叫南哈曼理工学院的大学(缩写:S.H.I.T.)。他不仅为这所虚构的大学建立了网站,还把一座废弃的精神病院改造成校园,甚至真的请来了一名离职的教员。由于学校网站出现技术故障,所有申请这所假学校的学生都收到了录取通知单,巴特比索性将错就错,真的办起了学校来。他们采用同伴互相学习的授课方式,由学生自主定义想学的课程,没有考试
被所有大学拒收后的巴比特,为了不让父母失望,捏造了一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为了看起来像真的,又租下场地,建造网站。
但事情的变化却变得出乎了他的想象,来了很多和他一样没法继续上学却因为被这个学校录取而第一次让父母觉得骄傲的学生。他原本想要说明事情的真相,却被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所打动,他开始要把这个假的大学变成真的,并且像他自己想要的那样去发展。
没有固定的老师,没有固定的课程,他让所有人写下自己想要上的课程,然后自由发挥。每个人的天性和爱好都得到了最好的释放。他们在课堂上游泳,泡果汁,做美食。他们开的party把旁边的校园里的学生也吸引过来了,当然也把麻烦吸引过来了。
传统的高校无法容忍他们的存在,在事情的真相被揭露之后,学校办学结束了,但在废墟中的一封信让他找到了新的希望,申请办学许可。
结果很顺利,辩论那一段很精彩。大学不应该是压抑天性的地方,而是发掘天性、发挥创造力的地方。在心底我们都有一个愿望,到底什么是最想去做的,但是,那个愿望
这部片子是我高中毕业那年的片子(暴露年龄),刚上大学的时候,学校还不允许带电脑,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看的。当时看完就觉得大学四年会是多么美好。
一晃居然快10年了,感觉一切都不是那么真实。念到博士二年级了,再回过头来看到这部片子,感触真的好多。
我很后悔大学里面没有做好多事情,也庆幸我曾经的选择。
1. 那个年龄,刚上大学,有很多时间,却把这些时间浪费在很多事情上。后悔没有多把这些时间用在多看一点书(这里的书可以是任何书,因为每一本书存在,都有它的意义,无非就是好与坏的问题),多看一些电影,多走一些路。你看过的文字,欣赏过的片段,路过的风景,都是一种财富,会让你面临选择更加果断,同时也能找到自己最好的定位。
2.后悔自己过于安于现状。按照我爸妈的思想,人年纪越大就越想要稳定。似乎这一条在我这里不成立,我发现我自己却是越长大就越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那个时候的我居然愿意安安稳稳的在学校做一个学生。
3.老师教你的东西未必有用,自己学到的东西却是受益一辈子
你可以说它是很俗套的青春片。看似很怂的男主角最后胜利了,抱得美人归;外表光鲜的男二号其实才是最怂的···这种把戏在美式青春片里不知上演过多少次了。
可是,我刚刚从六月份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走出来,正在经历等待成绩的迷茫期,也马上就要忐忑不安地等待录取通知书。在这种时候,看到这部电影,真的是,有一个词叫什么来着?共鸣?看来天底下的学生一样苦。最近都想宅在家里,就是不想再被问到“考的怎样啊?去哪里读大学啊?’之类的话,我真的很理解男主角被问到这些问题的时候的感觉(尤其是他还没地儿读书,我好歹没那么惨),也很理解他对‘成绩决定一切’的观念很无奈的感觉。
我不想说这片子的硬伤,还真没有哪部青春片经得起反复推敲的,又不是纪录片。我看到他们辛苦建立维护自己的大学,我也跟着紧张,跟着憧憬;看着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去自主学习。我也跟着开心。想起以前我也尝试写过影评,老师说,应该写正规文章。我能理解,之后就再也没有动过想法。直到今年考完,我才有机会有时间提笔
录取通知讲的是一个反叛的故事。男主被八所大学拒绝后,自己造出了一个“大学”,而这本身是对传统大学的拒绝,对传统游戏规则的拒绝。社会为青年早就规划好了学习之路,先努力学习考进民办初中,再通过竞争考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进入大学后,要学习leadship,参加社会实践,为了在简历上增添几笔润色。但是男主,和南哈蒙的学生们不承认这种玩法。他们提出的思想:“学生就是自己的老师,学生决定自己学习什么,教育是一种服务”,在我看来就是青年自我教育的方式。
我相信有一天,各个学科的MOOC整齐的摆放在便利店里,购买知识就和购买饼干一样方便。
我相信有一天,这样的情节不会仅仅出现在影片里,而会是真是发生的新闻。比如说面向有共同学习兴趣的同学发起一个“教育众筹”,利用筹得的钱买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课程。未来的教育一定会比现在更好,一定会走过这一步的。
【录取通知】全程炸裂!也许她不是学校最好的样子,却是学校最初的样子!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1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