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从《史记·赵世家》算起,赵氏孤儿的故事也已在中国流传了两千余年。一个情节并不复杂的故事铺展于历史的长河中如此之久,能够与各个时代的人产生精神共鸣而不衰竭,它便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成为文化的一个母题。在这一母题上承载着复杂而连续的价值象征,每个时代对这一故事的不同改写则反映出这套价值象征是如何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发生变异的。
《史记》中记载的故事充满了政治斗争的险恶和个人智慧狡黠的光芒,这与“春秋无义战”的时代氛围是相契合的;待到元代纪君祥的的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程婴的身份由门客变为民间医生,同时情节也更为离奇曲折,这是元杂剧更为贴近市民心理的情感取向的反映;当这个著名的中国悲剧被伏尔泰介绍到法国时,俨然成了“透过剧中几个中国人的嘴巴向欧洲人宣扬启蒙时代的精神。”而根据赵氏孤儿改编的两个当代话剧中,复仇的主题都被有意淡化(甚至放弃),被强化的是个人在政治斗争和命运漩涡中的无奈这一具有现代人性论高度的主题。
把赵氏孤儿拍成电影,当然也意味着对这种原型故事的改写
看《赵氏孤儿》看到后半段,我突然想起以前跟好友聊新老两版电视剧《红楼梦》时她讲的一个小段子,不由得在不是电影笑点的时刻小喷了一下。
说,老版红楼剪辑本来就毛病多多,试举一例。“薛姨妈软语慰痴颦”那一集,眼见“薛姨妈”正在亲昵安慰“黛玉”,镜头呼的一切(切早了啊),只见一边的“宝钗”正在酝酿入镜情绪,只见她深吸一口气,迅速调整五官,两手端起来,眼神一凛:姐的演技来了!终于她娇柔地扑过去喊那一声十五岁的宝钗的台词:“妈,难道你就不疼我了么!”
回忆那一句“姐的演技来了”让我在影院里默默自high了老半天。回神来看向大银幕,刚好看到程婴站在封闭了十五年的育婴室里跟少年晨勃/赵孤扯淡。九零后小晨勃一脸莫名悲愤地张开嘴(现在也没明白.他.在那种情况下悲愤个啥),我分明看到,画面后的陈导也在酝酿大师入镜情绪:他深吸一口气,迅速抓紧导筒,特写推上去,眼神一凛:哥的悲剧来了!终于晨勃傲娇地扬起下巴喊出那一句十五岁的赵孤的台词:“你是个失败者!一辈子都是!”
影片一开始交待了程婴中年得子,赵盾父子在朝中飞扬跋扈目中无人,晋王不务正业,一开始抓住观众的思绪,引人入胜。通过屠岸贾和谋士谈话的过程不断穿插出他和赵盾父子的矛盾,蓄谋已久的大战即将来临,弑君嫁祸灭门这几段戏上导演处理的很好可圈可点,扣人心弦,可见导演还是拍出动人心魄的大场面,赵盾的仆人为救赵盾以肉身替车轮这幕戏把人物内心的忠诚刻画的很到位,赵盾死前整理衣服,眼神坚定的一幕幕充分体现导善于演挖掘人物内心深层次的东西,让人为之动容。
庄姬为保赵家血脉把孩子托付给程婴,程婴临危受命,这为后半段的剧情埋下伏笔,注定他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犹豫过,徘徊过,逃跑过,最后拗不过庒姬以死保护这孩子的决心,把他带回家中抚养。
这时程婴妻出现了,一直对海青没啥感觉,但她演那些为生活所迫的女人倒还真对味,这回她把一个爱孩子到后来悲痛欲绝被杀死的母亲形象诠释的很到位,首先她是个中年得子的母亲,她能包容程婴把庄姬的孩子带回来抚养,但她不能容忍牺牲自己的孩子去换取别人的孩子,很简单
令人很感动的关于伦理、亲情的电影,剧情中的勃儿是可怜的人,他的父亲养大他是为了让他杀死自己的干爹,而葛优死时的那一幕去是去寻找自己的妻儿而非看着勃儿,这是不是对勃儿来说是很不公平呢 ?不过春秋时代的人的思想是我这个80后所无法接受的,我接受五到咯~~这种为报仇而活着的价值观是为人所深思的!!
“赵氏孤儿”失望的历史片 凱子哥,真的,程嬰到底怎麼你了,你要這樣作踐他?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9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