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承认自己一直以来都站在同情以色列的立场,现在也是。
巴以问题的敏感性勿庸置疑,斯导敢于在他的新片里涉及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发生的惨案以及以色列随后作出的“严厉”报复措施,魄力确已远胜于拍二战题材的影片。
不过看完影片以后,我觉得,本片真正对巴以之间矛盾的探讨还是很少,除了隐约透出一点对双方“以暴易暴”对抗方式的谴责,更多的是在阐述斯导的人性观。影片看到3分之2的时候,我想起了以前在网上看的《一个退伍中国特种兵的自传》,当一个人,为了“正义”,不得不服从命令去终结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时,良知的谴责、人性的扭曲便接踵而至。
影片大量地使用了传统的悬疑手法,以至于很多情节(比如几场暗杀戏、还有艾弗纳最后疑神疑鬼的表现)都会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最能打动我的场景:艾弗纳一行在雅典的临时住处里与对手遭遇,阿拉伯人说:你们不知道没有家的感觉。艾弗纳苦笑,无语……还有影片的最后,冷冷的色调,冷冷的曼哈顿、冷冷的旁观者视角。
期待《慕尼黑》这部片子已经很久。其实我对斯皮尔伯格并不感冒,之所以期待这个片子,主要是之前各类媒体的宣传。也就是说我是个很容易受鼓动的人。而且由于这些宣传,让我觉得这是《辛德勒的名单》续集,我甚至还给取了个名字——《犹太的复仇》。好在看完之后觉得还不错,至少没有对不起我的两个半小时。
情节的发展相当的顺畅,没有什么让人不解的地方。影片讲的是慕尼黑惨案之后,以色列为了报复阿拉伯人,秘密成立了一个复仇小组,他们的任务就是暗杀掉策划慕尼黑绑架人质的11个人。
提起复仇,让我想起了小时侯看的香港武打片,里面几乎一样的情节就是复仇。可是这部片子不一样,显然导演并不是要塑造一个英雄的故事。关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关系不用我多说,站在外人的立场上,我们偏向哪一方,似乎都是不妥的。导演是清楚这一点的,随着剧情的深入,小组的成员也开始被反追杀,再之后他们也开始慢慢质疑这次行动的意义。影片越到后来,小组成员间的对话越多,导演甚至安排了一次小组成员老大艾夫纳跟一个阿拉伯人关于国家主权的对话
其实是之前早几周就看过的,也是字幕错乱版,看起来很是艰涩,还好之前凤凰台出过一个史实纪录片,碰巧瞄了几眼,对事件本身有了很多了解,作为即将要举办奥运会的城市的居民,当然引起了我不小的关注。
本片对于撕皮儿博格个人而言,当然可以算作不小的进步,尤其是在令人颇感失望的《世界大战》之后。语言上尽量回到纪实感上,强调临场的气氛,除了以色列运动员被处决的段落(在那里还是不小心犯了煽情的老毛病,而且作为犹太人的导演本人,也没能很好地保持之前中立的叙事态度,给人感觉情绪化太浓了一点儿)。
很多人可能不把这部电影看作是平时所说的大片,不过在我看来,这是部不折不扣的大片,是比星战还大的大片。很多 70年代场景的恢复,其实比纯3D的制作难度要来得大得多。撕皮儿博格对这种大场面的控制能力,强大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简简单单一个散步的场面,就包括了当时建筑和交通工具的恢复原貌,还不包括那些时不时走过画面的行人,他们的发型,服饰,化妆,街边在放的音乐,事无巨细,全部都100%到位!这样的投入和细致
因为是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所以一定要看。原先知道是描写特工的题材,所以以为会有很精彩的枪战,警匪斗智斗勇的场面,是如007系列一样的好来坞电影。看完才知道我错了,我忘了这是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回归《辛德勒名单》对人性思考的电影,只是这一次更加的深入。
特工们休息的时候也会做饭烧菜,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也有颤抖恐惧,在电影里看不到英雄的存在,他们真实平凡,一方面要执行上级的命令,一方面也有对骨肉同胞的牵挂。我喜欢主人公们和一群巴勒斯坦人在公寓里的桥段,在天亮之前他们谁都不知道互相的身份,一起听电台里的音乐,互相争执他们喜爱的家乡的旋律,一起席地而睡,各怀心事,并有在楼道里敞开心扉的对话。可是,当使命和立场在提醒他们时,他们还是展开了血腥的杀戮。悲剧发生在人性刚刚温暖的时候。
影片的最后,双子星大厦依然屹立,主人公一定没有想到三十年后发生在自己身后的另一场悲剧。看看此后的时光,人们一直期待和平的世界,恐怖主义并没有因为无止境的杀戮而消亡,也有更多的无辜受害者悄悄爬上了那份“暗杀名单”。
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国家、国籍对一个个人来说有什么重要性,也可能是一直生活在国内没有在国外生活的经验所致。“慕尼黑”里面男猪脚和名为Ali的巴解放组织的对话,让我触动很大:Home is everything!!! 这不由的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浮城大亨”里的一个场景:Boo在英国入关的时候,只能走alien通道,虽然他拿的是香港的护照,当被告知香港只是殖民地,他没有祖国。Home is everything, 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家更重要,即使那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即使那里之后简陋的stone house,但那是能让一族人居住的地方,是让一族的文化能够继续传承的地方。
虽然恐怖复仇谋杀不应被提倡和赞扬,但是我理解和支持以色列的作法。当全世界都对犹太人被迫害而冷漠无动于衷的时候,犹太人只有自己保护自己,用恐怖暴力的方法来回击敌人。
电影里没有太多浮夸的动作场面,更多的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和反应。Mossad的那些特工们,杀人之后不是报复的愉悦,一种复杂的情感在他们心理积累,其中夹杂着愧疚与不安。但是为了他们的国家,他们应该完成这项任务
近日斯皮尔伯格的新片(间谍之桥)在北美上映,影片由冷战时期美苏间在柏林交换俘虏的真实事件改编,据说专业影评媒体评价很高。对于斯氏作品我一向是以少女之心盼之、以少妇之身待之,自(辛德勒的名单)横空出世后就是雨打芭蕉湿绫绡,恍惚的一片春愁了。可惜这种美式主旋律影片在我国上映的可能性小之又小,西方的普世价值在我天朝上国被权贵们视为豺狼虎豹,普罗大众们又如鸭生印随般不把自己当人(其实不进也罢,广电局的那帮官员审片如同我等看毛片,撸完了全是剪刀手),所幸有救世主互联网还在
“慕尼黑”马修·卡索维茨新作,扔掉“冷枪”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9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