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古柏与阿西燕,同时生命中都有自己的古柏与阿西燕,爱情在心里发芽的过程中,都会把自己低到尘埃里……
感动我的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是眷属终成有情人!
一路笑着看完,一路含泪微笑,你会感觉这就是您家那小谁就是这么折磨你,也会感到这就是你家那小谁也是这么爱护你的……
从陌生疏离到彼此靠近相依,温暖人心的是慢慢滋生的爱,是人类的共情……
鲁迅先生曾有言:“楼下的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人类的悲欢相通吗?电影尤其要做这样的思考。要唤起大家的共鸣,在于人物设置是否扎实,有质感,有妙趣。例如有一场在菜地里的戏,古柏全家都在,他们在讨论是否应该告诉阿西燕孩子可能会遗传古柏的病,人人观点都不同,公公不屑大夫爸的论断,弟弟永远支持嫂子,婆婆心疼古柏……吵群架符合每个人的出发点
生活就是一杯酒,饮下了过去,也饮下了明天的期待。
据说是青年电影节上零差评的电影。剧中的主要演员也是生活在当地的纯回回,这样一部接地气和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电影建议一定要是看的。还有独特的地方语言对话,在幽默中让人感到生活的本质!展示了时代变革中新老观念的冲突和改变,在变化中让生活好起来。
包办婚姻裹挟着宗教与人性向纯朴的小两口展现了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善意和悲哀,最终的和解放在“想得越少 活得越好”的被二十一世纪边缘化的回民村落里自然水到渠成。坦白讲我还是很吃这种氤氲乡土气息的爱情的,即便加了戏剧性的不完美也没什么硬伤,不上纲上线说什么封建糟粕的话,没什么可批判的,每个层面的情感维系都有各自的法则,不给具体的现实矛盾冲突,观影体验总是有的。
值得称道的在于对第一人称的几乎绝对忠实并没有影响次要人物的形象刻画,素人卡司也没有过多出戏片段
这部影片的两位主人公在婚前皆有残缺,一个残缺在身上——古柏不定期犯病,因此没有勇气面对爱情,他孤僻地不娶;一个残缺在心里——阿西燕订过婚,她的未婚夫死于一场意外的车祸,她执拗地不嫁。
这样的两个人被命运之手捏合在一起,他们的困境是隐藏在推进的故事当中的。所以我们看到婚后,两个小夫妻各睡各的,察觉出端倪的媒婆给婆婆出主意,搬走了一个被子,善良的古柏让阿西燕盖被子,自己和衣而睡,只盖着一件外衣——这样的日子过了有多久?循环往复的镜头中古柏坚守着自己对阿西燕的尊重
我没有学过艺术,上一次写观后感大概还是中学甚至或者小学交作业。但我猜文学和影视艺术大抵如此:把不同的普通攒成一个典型,再用这个典型去映射每一个普通。而高下的判别,大概就在于这“攒”的功力和“映射”的效果。
这真是一部很舒服的片子。
有冲突,但不激烈,有悬念,但不吊胃口,情节发展得合情合理,剧情转折也毫不突兀,看着一点都不累,就是很舒服。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西北方言的观众来说,看到活泼形象的语言翻译过来的字幕,更是忍俊不禁,比如那“来浪”、“那驴子就是要往沟沟里赶呢”
【红花绿叶】必看的剧情片 看,这两个人很勇敢呢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8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