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觉得最可怕的不是爆炸的惨烈,平民的伤亡,而是,恐怖分子永远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所有的惩治,甚至死刑,也只不过是他们为了他们脑海中的“圣战”做出的伟大的牺牲。难以相信在同一片天空下人与人的三观能有那么大的差异,当死亡成为他们的功勋章,我们还能用什么阻止恐怖分子的脚步?一个人所有的三观来源于成长中的教化,坏的土壤注定滋生出恶的花。我们看来十恶不赦的“恐怖袭击”却是他们的信念和生存的唯一意义,脱离了标准定义,我们究竟要如何证明他们是错的呢?
碎片化的多线叙事,主角作为线索串联其中,片子开头一下看的有些摸不着头脑,一上来六七条故事线交叉上演,互相也看不出有啥关联,节奏也很慢,只是些日常生活,还以为单纯是为了提现和平的美好之类的,与后面的恐袭做对比。直到恐袭发生,才发现所讲述的每一个人在这场灾难里,都有自己的位置,多条故事线意味着从不同角度来描写这场恐袭,使得一个一开始就已经知道结局的故事,依然能够吸引人一直看下去,并营造出颇多使人动情的段落。
看到后面才发现,前面的剧情都在为后面铺垫
珍惜当下:看似平淡的美好,其实不堪一击
在罪恶面前,我们看似美好平淡的生活其实不堪一击。其实一个炸弹就可以让我们永远失去享受这美好生活的权利。生命看似属于我们每个独立的个体,其实可能也掌控在我们身边每个不认识的陌生人收手里。只要一个人心里滋生了罪恶的种子,生根发芽,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轻而易举的毁掉一片看似充满生机活力的森林。在罪恶面前,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是手无寸铁任人宰割的羔羊。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祈求不要让罪恶的种子祸及自己。美好的生活的维持看似轻松平淡
拍的不如挪威722,讲些什么爱啊,恐怖主义无法击倒我们啊,这是个伟大的城市啊这种陈词滥调的美式主旋律,使得电影除了记录事件的发生以外其他都空虚缥缈,只剩下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其实我最开始看了十来分钟,忽然想起来前段时间看的奥姆真理教地铁恐袭事件,那时候我在想的不是政治,不是国际关系,不是邪教,也不是恐怖主义这个繁杂庞大的议题,而是所有在事件中牵涉的普通人,他们的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里毫无预兆的突兀地转向深渊。他们承受的灾祸,毫无理由但是代价惨重$#
上映第二天看了这部片子,非常真实地还原了事件中各个角色的行为和心理,观影中出现了几次笑场,意味深长,一次是FBI谈判专家与恐怖分子妻子的对决,当那个女谈判专家斜着身子、居高临下地对着女犯人开始说话时,我就意识到这场没有任何尊重与同理心的谈话必定以失败告终,周围的观众也有不少发出了嘲笑,第二次是一帮特警将焦哈尔围在船里长达十数小时时,观众群体笑了。马克沃尔伯格饰演的警察在全城搜捕焦哈尔的休息时与同事的聊天堪称本篇的点睛之笔:我们能够赢吗?我们只有爱,其实这种自信里又透着多少无奈和不自信?为什么两个恐怖分子就能让整个波士顿天翻地覆?为什么恐怖分子的妻子会那么坚定地支持她的丈夫?因为美国人并没有像耶稣说过的“爱你的敌人”,那个FBI谈判专家对敌对者的傲慢与偏见集中表现出了这一点,而影片中宣扬的“爱”也仅限于美国人自己,整个影片还原的英勇也只是一种美国牛仔开疆拓土式的零和思维,花絮中警察被采访时所说的“我们不惹别人”也很清楚地反应了这一点,影片并没有掩饰美国民间这种普遍地傲慢与偏见,围捕焦哈尔时
可能是纪实的缘故吧,所有剧情要遵守事件真实性,虽然已经知道Dun Meng最后死里逃生,但他在车上直冒冷汗的时候还真是让我也不禁捏了一把冷汗。全局就属Dun Meng的一段最好玩了,先是紧张刺激,后来逃走后说到go get that motherfuker时坐在影院的大家都笑了,包括警官说他口齿不清听不清楚时,我们也对于其中式英语相视一笑,总体而言这位亚裔演员的演技还是很好的。
【恐袭波士顿】Boston strong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