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需要和女人的需要是不同的。
男人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他所需要的女人的需要,片面强调自身感觉的不满足。女人是需要被了解的,只有了解了才能认可她的想法和行为,才能知道她需要什么。。。。
而当女人真正爱上这个不了解她的男人后,才发现她所需要的并不是他能带给她的。。。。
可怜的女人,可怜的爱。。。。最后结局,尖刀刺向了坚强的外表下一颗脆弱的心
细节赞。
去黄碟店,嗅气味。以及碎玻璃事件,均是感性为上风;控制男主,只是自己在帮他撸,以及后来的SM要求则是理性为感性做的注解,其实也不是对自我的准确认知。不录男主,是理性对感性的叛逆。
中期女主说她的感性超不过理性,这是孤独给她的认知。之后他藐视她,她放弃尊严去求爱,感性战胜理性,与此同时,她软弱了,她需要温暖的爱。认知在变化。他夜晚来,要强上如之前的她所愿,她挨了曾经希望的打,自尊再次强烈,认知再次变化,此时是讨厌自我的之前的低贱与恨这个男的。次日拿刀,见到男主,明白自己恨得其实是自我内心的矛盾,刺了自己,然后遁去。
以上可能是胡说八道,就这样。
如果说《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这部电影我绝不会向人推荐的话,你要我推荐所谓扭曲的,残忍的电影,我会选择推荐这一部——《钢琴教师》。
这部迈克尔·哈内克的代表作,即使我并不喜欢其女主角的某些行为,却并不影响我将之视为伟大的作品。可惜这样的作品往往在经过天朝的删减之后,丢失许多风情。本应该是131分钟的电影,我却只看到不到两小时的内容。或许,这也是,我们常常难以理解许多经典的重要原因所在。
伊莎贝尔·于佩尔这个女人,在我看来并不算很漂亮,当然了,她扮演的是一位40岁的女性。而欧美的女性,我一直以为,不管是年轻时多么美好,在到达某个年龄之后,就如同枯萎的玫瑰花,是会让人痛惜的。幸而她们中的佼佼者,知道这个时候只有培育出某种气质才能拯救自己。而这个法国女子,尽管我可以看到她早已不再光滑、洁白的皮肤,我仍然以为,她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由这样的女子诠释出来的内心扭曲的钢琴教师,让我好多瞬间以为,她就是“她”——艾丽卡。尽管外表端庄,却因为母亲的专制和工作的压力,变成了一个追求变态情欲
对我来说,《黑天鹅》才是自我解放和自我意识的觉醒,《钢琴教师》就是一次彻头彻尾的精神反抗(只不过失败了)。
妮娜的自我意识觉醒是通过极端体验和人格撕裂,她是一种内向的行为,甚至是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唤醒自己内心的黑天鹅,打破乖巧顺从的框架,建立一个多元、立体的人格,最终达到自我解放。
而艾丽卡完全相反。
她早就无法维持母亲要求的顺从,她早就开始反抗。但多年下来,即使她年龄不小也有不错的工作,但她其实并没有实现社会意义上的独立,她没有经历过正常的关系和自我认知的树立
做“妈宝女”是怎么样的一种体验?|心理咨询师看电影《钢琴教师》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34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