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很怕遇到有精神疾患的人,害怕他们对着空气说话的样子,害怕他们对着空气挥舞着手臂。这种害怕的原因有2个,一个是怕他失控揍自己,一个是害怕是不是真的有什么你看不见,但他能看得见的东西?
《血色孤语》这个片子是表弟潘总推荐给我的,我们遇到这样一些黑色幽默又血腥的片子总是不会错过。表弟潘总和我来自一个甘肃小镇,我们认识一个同样的人,在初中以前他成绩好到能把第二名拉50分,是从脸蛋和眼睛上就明显看出来智商颇高的人。
后来他总告诉别人,有人在给他发脑电波。在学习的时候,打游戏的时候,有各种人给他说话。我们一起砸金花交流武侠书,他严重的时候,有朋友使劲的劝过他。那时候我不明白他的痛苦,只好归结于他沉溺游戏和武侠书了,把脑子给弄坏了。
是不是真的有一种声音,是只有自己能听到的?
推荐这个片子,首先是因为他给予观众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通过镜头语言,故事铺陈逐渐走入一个“特殊“人的精神世界,好像置身其体内感受他的快乐和痛苦。以后科技发达了,能把他人的心理和人格抽离互换,也许就是这个感受
今天看到最悲伤的一部电影。吃药就会看到现实的房间,到处是血,肉块,猫和狗的粪便。女孩的头颅不会张口说话,不会冲他露出朋友般的笑容。猫先生和狗先生像寻常宠物那样保持沉默,不再给出建议,陪在他身边。孤独的世界,疯狂的世界。为了逃避孤独,在下水道里丢掉药片。
他是个好人,但他杀了很多人,如果不被制止,还会杀更多。心理医生并没有帮助到他,没有将他从绝望边缘挽救回来,这是个平庸的心理医生吗?可医生似乎做得已经算不错,
从精神病人的角度去剖析他是怎样作案的
影片以不同的视角,明快敞亮地剖析出一个自闭、孤独、沉浸于幻想而无法自拔的精神病患者奇妙的内心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欲望下的罪恶化为阳光里的救赎,一切似乎合情合理,都可以用美好包容,活在幻想中第一次可以如此真实触及,以至于让自卑和丑恶在药不能停的日子里持续发酵腐败,坠入不能回头的末路。
影片中,变态杀人狂不是让人畏惧的,相反他却是值得同情的。伊朗女导演玛嘉·莎塔琵,以一种喜剧的方式去讲述这个残忍的故事,发自病患内心的独白演绎,甜蜜、美好。这种视角的代入感,巧妙地避开了杀戮带来的恐怖残忍,反而更加能体会到变态表述下的那份孤独。结果是我们简直无法仇恨男主,反而怜悯起他的那份孤单带来的苦楚。
类型片的魅力就是如此,把一个重复了千百次的故事模式,换了角度切入,立刻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方面它仍然会让人感到熟悉,另一方面它却带领观众走向了有别以往的结局,并且在最终会被那份独特深深打动,亦或被狠狠地吓一跳。
其实,每一个人都无法逃离孤独,我们庆幸没有为此堕入深渊
一部理论上应该很可怕的电影被喜感化后真的很奇妙呢,可怜又可恨,可怕又可爱。心理医生最后在生死关头说出了真心话,jerry都说,十年的心理治疗都没这十分钟有用,太讽刺了。关于神经病的方面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孤独倒是可说一二,可怜的jerry如果有人从小真心关怀应该不至于走到这一步,人怎么说还是社会的动物,内心再强大独立也需要陪伴,倾诉,发泄和理解,就算大家都狗屁不通。
这电影同时拥有喜剧、恐怖、悲剧色彩。男主自认拥有与动物说话的能力,实际是因为童年时的悲惨经历导致他患有精神病,杀死自己患病母亲之后使男主看到奄奄一息的生物时会给它一刀痛快。而男主家中的猫是他内心的恶精灵,狗是他心中的善精灵,宠物本不会说话,但病中的幻觉让他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加上了一层童话的喜剧面纱。
喜剧:男主和动物的互动,病患中的他所看到的世界色彩是斑斓的,他原本住在一个肮脏不亢的房间,猫猫狗狗也不会说话,之后还有心爱的女孩的头颅放在冰箱,但因为病患中的男主停止吃药
记得以前学单词的时候,老师把alone和lonely放在一起教,前者可以做副词,后者就是形容词,alone是一个人的孤单的状态,但是lonely更强调主观感受,不仅是孤单了更像是心空空荡荡的凄清。
男主就存在于这种状态之中,不断地假象成猫狗和自己对话。他知道自己有病,定时看心理医生,他也害怕那种杀戮的欲望,好不容易说服自己吃药,可是一觉醒来,房间肮脏又血迹斑斑,冰箱里的人头扭曲可怕,连吵吵嚷嚷的猫狗都不搭理自己了。不得不说导演在色彩上很直观告诉我们,病着的时候世界都带着高饱和度的美,吃了药之后的世界就像从美图秀秀瞬间掉到了身份证证件照一样不忍直视。
不懂男主的这种心理疾病是人格分裂还是啥,但是得病这锅必须得他爹来背。他的母亲有这样的心理疾病,作为丈夫,他的选择是把她关进精神病院。看着儿子把袜子当朋友,作为父亲,他的选择是声嘶力竭戳破。我不知道这种心理疾病可否被治愈或者难度几何,只是觉得在家庭中不被理解和换位思考,不断加强“我有病”这种心理暗示,自卑和孤独只会把亲情越推越远。
于是母亲自杀
《血色孤语》| 精神病患者的世界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31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