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陆续看了两部关于狗狗的电影。一部是红犬,还有一部是《灵犬雪莉》。后者的色调是干净的,纯白的,又因为涉及到二战,所以还带着一些战争,道义与人性的东西。雪莉(Belle )是大白熊犬,和影片故事发生的地方,冬天的严寒很是融为一体。雪莉本身也是充满着灵性的动物,先是被抛弃,然后流浪,最后将心托付给一个小男孩,还帮助了逃离战火的人。雪莉像一只大白熊,温暖而有力量,像是童话里才会存在的生命。而Red Dog则是一部充满着人情味的电影。影片以多个三人视角的回忆拼接而成
“你们有看见约翰吗?”
电影都散场了,可是这句话仍然在我耳边回荡,而且仿佛是电影中的小红在悲伤的诉说。
其实,我向来是对关于动物的电影缺乏抵抗力的,从最初的《忠犬八公的故事》到《战马》以及后来的《虎兄虎弟》,铁石心肠如我也会在自己偷偷看的时候关上门抹眼泪。不是一直都说嘛,接触的人多了,我就更喜欢狗了。
直到遇见了《红犬历险记》,对狗的那种别样的情感在电影中的阳光、旷野、公路、摩托车以及经典的配乐的怂恿下,以我的眼泪为先锋队的宣泄队伍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就像很多年轻人看了《爸爸去哪儿》之后,急切的想生个孩子一样,很多人肯定跟我一样看过《红犬历险记》之后有一种养一条大狗的强烈冲动。
字幕翻译很有意思,把我们的主角翻译成小红这个比较Q的名字,我们也就姑且叫他小红吧。
小红无疑是孤独的,和那个从拥有全澳洲最美女人的阿布鲁奇来到这个全是男人的荒野的哥们一样孤独,和那个大晚上穿着小裤衩听着矫情的音乐织着红色毛衣的大胡子哥们一样孤独,和那个整天骑着摩托车拿个摄像机到处溜达着拍火车的约翰一样孤独
重看此片。
第一次看这片是在高中,约高二。
记忆犹新是因为作文引用过该电影。当时高三,第二轮班级日志。为了延续甚至拔高第一轮班级日志时我那惊骇全班的文笔,我做了一晚上,撕了3页纸。最终,以“后来呢?后来它找到它的主人了。”做结。这篇文章写的很烂。
(1)在澳洲西部大开发时来到澳洲西部开酒吧。
(2)爱织毛衣的彪形大汉,被红狗戳穿爱好。
(3)喜欢谈论自己故乡阿布鲁齐,在众人厌恶后向红狗倾诉。借着红狗被看门人枪击的契机结识作为医生的爱人。
(4)妻子和女儿由于车祸丧生
影片的基调轻松愉悦的,画面的温暖向上。红犬作被拟人化,性格乐观开朗,是只很有个性的狗狗,他知道自己做什么,需要什么,自己选择了主人并从此忠臣于主人。
好的片子不一定会大哭或大笑,对内心有触动,产生共鸣的就是好片子。
在此还想说一句,觉得男主角挺帅的,笑起来是挺阳光的。狗狗很有眼光么。呵呵
在遥远的澳大利亚,发生过这么一件感人的故事,一只并不引人注目的浅棕色卡皮尔犬足迹遍布整个澳大利亚甚至到达日本。而它,仅仅是想找到主人罢了……
这个故事起始于澳大利亚的一个边陲小镇,丹皮尔。在通往丹皮尔的路上,竖立着一条卡皮尔犬的铜像,似在朝前奔跑。英国作家路易斯·德·伯尼尔斯因此受到启发,根据澳大利亚的传说以及镇子上人们的述说写了一本关于这只狗的书,而今,已被科里夫·斯丹德斯改编成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红犬历险记》。这部影片,仅仅是小成本,投资了800万美元,连演员也没什么名气。但影片在澳洲一经上映就获得了满堂喝彩,首个周末就拿下了18.6万美元的票房。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票房连续增涨了5%和18%。最高周票房数字曾经一度达到了23.2万美元。在经过几周的票房下滑之后,在公映第八周,《红犬历险记》的票房逆市上涨了22.6%。整个公映结束之后,影片的票房达到了2092万美元。在这个票房成绩的照耀下,《红犬历险记》成为了澳洲历史上票房数字第八高的影片。
我不禁纳闷
“红犬历险记”Red Dog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9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