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改编自宫本辉的小说《幻の光》。
宫本辉的小说,在表面看似平静的新生活中,以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不断述说对前夫自杀的追问,犹如严冬黑暗的海面,波浪一层盖过一层,一直拍打而来……
这里的改编主要指:以客观第三者的角度叙述这回事,影片最显著的无疑是大量和长时间固定镜头的使用,配合第三人称讲述,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是枝裕和只让镜头说话,选择第三角度平静的叙述。平静的镜头下被克制的悲痛情感,缓慢而平稳的叙述中无法被翻阅的过去,犹如江河之水滚滚而下,累积力量,最后迎来一次竭嘶底里的爆发。(这次爆发属于小说的高潮,电影集中力量刻画这一情节,前期进行了大量铺垫)这一切,不仅源于是枝裕和对原作品的解读,更是他对于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应该如何来呈现所做的思考。
母题是生与死,丧失与新生,东方文化对悲剧和人性的解读,我们看到的人性光辉,不是崇高、悲壮的英雄主义,而是克制、内敛、又极其平凡的东方睿智与感性。
改编能达到这种程度实属难得。
每个镜头都很安静。
从电影开头就看出来了,由美子是一个会默默接受一切的人。
由美子是个很坚强的女人。和老人一样。默默地接受一切。只是在某段时间不再笑了。被旁人说到了,郁夫的自杀给由美子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迷。为什么会突然走上铁轨自杀。
好的是由美子后面被介绍给了民雄,民雄是个很好的人,很温柔的一个男人,真的,他什么都看出来了。很喜欢夏天民雄和由美子在阁楼依偎着的那一段。看到由美子到民雄家后慢慢适应生活,因为姐姐和弟弟笑了的时候,有一种“太好了”的感觉。
小姑娘对着镜子听到背后墙外有自行车铃响,转身。
这是作为长片导演的是枝裕和向世人展示他未来连绵不绝的日本家庭画卷的第一帧镜头:内观的个体,隔阂空间的张力,以及简洁而克制的镜头语言。尽管作为处女作《幻之光》较之以后的作品有着无法隐藏的形式感、叙事与情绪的黏合还不够紧密、甚至带有颇为明显的台湾腔,但“是枝”风的细腻与圆润、以及探讨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入骨凌厉已经完全表达出来。
那个骑自行车摇铃的小男孩后来成了女孩的丈夫
一生中就那么一两个大事件
曾在日本的一都和若干个县市作过停留,讲真,豪华奢侈的大城市总是出奇地相似,贫穷清寒的小城镇则各有各的贫穷清寒。不过小地方似乎也更有生活的气味。
我喜欢在书本中标注出那些不曾熟悉的小地方,通过作者的描述去探知它们的面貌。“四国的宿毛”、“兵库县的尼崎”、“能登的曾曾木”是我在宫本辉的小说《幻之光》里标注的地名。日本有些地名很有趣,会用到叠字,念出来很可爱,这几乎是一种语音学上的游戏,不过这都是些很耳生的地名,如果我们去日本旅行,大概也很难路过。
《幻之光》这部近乎中篇的短篇小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是枝裕和改编成了电影,因为年代久远,让人怀疑起拍摄《如父如子》和《海街往事》的导演是否就是《幻之光》的导演,尽管题材一如既往,但风格有微妙的变动
拍摄于1995年的《幻の光》,是枝裕和导演的长片处女作。
这是一部非典型的日影,一部可以清楚地看到导演电影观、美学观、师承脉略的电影。
故事非常简单,却又深邃人心。丈夫莫名其妙的自杀,是一直萦绕在由美子心中的疑团和痛苦。后来她改嫁,和第二任丈夫在海边的偏僻小村庄生活在一起,平静地有如被世界遗忘。但过去的事并没有在她心头抹去,她发现现在的丈夫的心也是残缺。
是枝裕和的影片是靠细节堆叠出的人物内心取胜,而刻意淡化情节。在《有如走路的速度》一书中,他讲到了自己的电影观:电影是记录生活的。他的导演手法也是尽量写实,还原生活的原貌,触及人物内心。
写两个人物相爱,没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情节,也没有刺激性的画面,而是描绘丈夫偷回来一辆自行车,两个人往上面重新涂油漆,由美子一边涂一边突然说“警察来了”,丈夫吃了一惊,由美子开心的大笑。
[img=6:C][/img]
写两个破碎的家庭合并为一体的时候,是枝裕和并没有写人与人之间的间隙和生活隔阂,而是描绘一家五口人的天伦之情。夏天坐在门前吃西瓜
《幻之光》市田广美主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度量衡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5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