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样一部电影能够上映让我有点惊讶。
在北京拍,说中华民族缺德……先不说拍的怎样,既然能上映,还是能让人感到宽慰的。
由于多是户外拍摄,以及处理题材之“烦”的特点,使得本片一直处在一种喧嚣的躁动中,不论是影像还是声音。这种艺术处理很好地反映出了中国当下的社会状态:浮躁、唯利是图。这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本片也有可以商榷的地方。张发财的角色处理或许是个败笔,本片并非好莱坞的戏剧大片,因此涉及一个很“假”的人物使得本片的细节真实感受到挫伤,而且这条线的情节交代也不是很清楚。另外,在有些段落的处理中也可以更简练一些。至于本片的镜头语言,外场景处理不讲究并不是缺点,但有些内场景的镜头处理——在风格与形式上——似乎没有很好地与外场景在“气”上融一贯通,也就是说本片整体的镜头语言在艺术上考虑的还不够。如果能再仔细处理好镜头的问题,再去一些破坏整体的商业气,本片在艺术效果上会更上一层。
豆瓣主页看了一圈,首页没见几个说好的。不过按时间一排序,新的影评却又都是一水儿的赞。是金马奖获奖了之后套上光环了,还是上映之初又被水军给刷了?想想无论哪种其实都不是个好事儿。
总之我是个附庸风雅的俗人,绝对是冲着个金马奖去看的。前几天把最佳短片给看了,今儿看看这个,过两天没事儿了再瞧瞧《男朋友女朋友》。说起这事儿突然觉得其实亨特张和拾荒少年从某些角度看竟有些相似呢,也许这一届金马奖就是这个口味?不知道。我不听你们觉得好还是不好,但我真的被这部影片打动了。
我本最烦公知,成天看着作业本发条愤世嫉俗的小玩意几分钟就千八百的转发心里那个难受,恨不得把底下千儿八百“脑残”都给拉黑了。原先我还愿意反驳两句,现在也懒了,都群体极化洗脑得无比尖锐劝也劝不住了,他们家本本说句话就跟神谕似的,置那个气做什么呀,要允许各种想法各种声音都存在着,五毛公知手拉手共同奔向理想的民主生活才是好啊。废话又说多了,这一段掐掉别播吧。
反正我的意思就是,一个公知都够让人受不了的了
导演高群书带着张立宪、周云蓬、作业本、宁财神、陈晓卿等30位加V大神,整出来的一部根据北京民警张慧领真实事迹改编的记录式电影,平淡琐碎中铺陈对现实的提炼与还原,插科打诨后是嬉笑怒骂人生百态,或者说,这是一部关于当下的纪实片。2012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作品。
2000年,我在学校一个号称很先锋的“书吧”观摩了贾樟柯的《小武》,那时的我,正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年纪,这部DV电影那粗粝的感觉,原生态的长镜头深深的震撼了我,当影片去到结局,小武因为失恋于一个洗头房的姑娘而心烦意乱,终于失手被擒,绑在街头电线杆儿上供人观摩,恍惚间,我以为回到了家乡那个小县城。
那时的感觉恍恍惚惚,觉得这样的电影好,又觉得木啥求意思,不就是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嘛,不就是我们的生活,有啥求好拍的,值得搬上荧幕?后来看了贾老师的《站台》,三个多小时,漫长又惆怅,结束时非常伤感,虽然一样镜头写实粗糙,但北方的天空下,一群带着乡土气质和艺术气息的小镇青年,一出出街头表演,自然流淌出了诗意,真实中自有诗意。
《神探亨特张》也是这种感觉,尽管有些对白略显做作,但考虑到北京是一个的士司机一出口都是公知范儿的地方,这也就很自然了。电影在镜头晃动中结束了,抛开片中这些票友们不谈,这部电影也流淌出真实的诗意,让人伤感。
这部电影令我想起去年看的一本新时代的农村调查报告《中国在梁庄》
《神探亨特张》是一部好电影。看的过程中我甚至在怀疑:“这片子能通过审查吗?”我所说的好,虽然在情节安排、人物表演、摄影、音乐等方面都很不错,但最明显的好,是它表现出来了愤怒。就像八十年代,只要是有理有据地指责官家,就一定是受欢迎的,甚至,只要敢于表现出一点“叛逆”色彩,就不乏拥趸。哲学家(如李泽厚)、历史学家(如《河殇》)、经济学家(如吴敬琏、茅于轼)、相声、音乐(典型者如摇滚)、电影等,都可以大量看到这種规律。後来,怎么说呢,有些事情發生了,有些人生气了,一些人不让另一些人说怪话了。随之而来的是拜金大潮。幾乎所有人都崇金拜物,执迷不悟,心无旁骛,经济动物,群魔乱舞。现在,微博上比较火的人中,有一些似乎是靠讽刺、揭醜、俏皮的挖苦、刁钻的质问来吸引fans的。其他媒介如报纸、期刊、电视、学術著作等领域,靠针砭时弊和阴阳怪气而收获人气的就比较少,而且越来越少。
电影的情节就是流水帐似的记录了一个基层警察多次抓小偷的过程。貌似无奇,但很耐人寻味。所有的罪犯,在犯罪时,个个都该被说成是“你个挨千刀的”
神探亨特张:对一部“四不像电影”的推荐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9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