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师给我的印象一直是大场面,英雄中赳赳老秦整齐威武的军阵,以及红男绿女,动中取静的武侠美学,再有就是十面埋伏里面配合轻声吟唱的敦煌舞风,甚至大烂片三枪拍案惊奇中外国商人倒油的那个类似卖油翁的动作与意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国师的确是一个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审美有独到见解的人。
但当过渡到小场面的时候,如果没有太合适的剧本,张导往往在人性和情感方面的挖掘显得非常孱弱,例如山楂树之恋,再例如已经被黑的不能再黑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但是这部千里走单骑算是一个例外
真正的量身定做。
传说高仓健读了剧本之后,十分感动,完全可以想象,他读到的都是自己。而高仓健与张艺谋的挚友关系,也由此奠定。
电影里没有交代的情节,到高仓健的生平里都能独到——深深的悔罪之心,对妻子的巨大歉疚,从《铁道员》一路延续过来。这位眼神深邃的独行者,把在生活中积聚的巨大的情感,都融入到了自己的角色中,兼职已经难分彼此。
更为令人震惊的是,每一个角色的影子,似乎也都不断地融入他的灵魂中去。拍过200多部电影的高仓健,可想是拥有怎样丰厚内心的一位老人。
于是张艺谋给他设计了一个温馨的结局,希望帮助这位孤独的老人走出背负多年的心结。然而,是否真的走出来,只有当事人能知道了。
另外,当时的高仓健已经临近80,本来将《千里走单骑》定为他的关门之作。但是几年后与北野武等人合作,再次出演《给亲爱的你》。
看来这个孤独一生的男人,还是没能放不下。
看完了《无极》,连场看了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这确实是一部好片。陈凯歌可以看看,这才是电影。《无极》是花几个亿制造的文化垃圾,是在糟蹋与强奸他人的视觉和心智,是使导演自取其辱,而且不会在电影艺术上留下任何一笔。《千里走单骑》是个好片子,这才是电影。为什么?除了纯粹的技术和硬件的东西外,电影的核心是好的剧本,精彩的演技、以及深刻的内涵。电影要能打动人,要能引发人思考。这和一部文学名著的标准是一样的。光有辞藻是不够的。要有思想,有内容,有深度。这些条件,《千里走单骑》达到了。
张艺谋受日本导演影响非常深,在这部片子里更是明显。片子探索了一些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关于个人的情感,关于爱,关于亲情、关于人与人的关系,关于不同文化中人的交汇与贯通,关于生活的伦理,关于主体间性。《千》片有好几个theme,首先是探讨父子关系,带有亲情伦理片的性质。小津安二郎以探讨这种问题而闻名,张艺谋则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尝试。其次是描写一个男人如何面对自己情感、诠释自己情感、表达自己情感
《千里走单骑》是张艺谋导演在2000年后开始大片创作的“歧途”之上的第一次回归。在几年的折腾后,张国师终于回到了文艺片的创作之路。影片在上映之后虽然毁誉参半,甚至一度因为民俗傩戏的归属被告上法庭,但在其中对民俗活动及文化的应用却可见一斑,或者说到了驾轻就熟的境界。
影片中对傩戏的作用已经点明,是儿子用面具来逃避与父亲的不和而用。在此不做过多阐释。我们还是回到主角,高田先生的身上。
中国多彩的民俗活动与高田先生这个孤独旅人形成鲜明对比
在影片开始的高田先生带着儿子的愿望踏上了中国这块陌生的土地。在拍戏的路上和戏场中,高田先生一直处在被动的接受中国导游安排的位置。直到后来女导游发现要唱戏的人不是李家民才没有“顺利”的拍完回国。这一段中,高田先生一直在院中驾着DV机被一群穿的花花绿绿又唱着民歌的妇女们包围。显得局促而又不知所措。与中国观众很容易接受的热闹场面相比,高田先生第一次到中国,踏上中国就基本被夺去了与外界沟通的能力而处于深深的文化震惊之中
手头有一张《新京报》,是二十二日中午去首都时代影城换晚上七时《千里走单骑》的票,回来时在地铁站里买的。看完《千里》的第二天中午方有时间翻看,里面正有一版是对编剧邹静之的访谈。
邹静之谈到,他之所以能在众多候选编剧中胜出(据他讲,国内的编剧没有不盼望跟张艺谋合作的),是因为他解决了“一个日本老人为什么来中国”的问题,也就是为整个故事提供了推动力。
这似乎证实了我的猜想:张艺谋的创作团队是先对故事后面的华彩部分有了构想,再回头去寻整个故事的缘起。再极端一点想
《千里走单骑》电影分析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0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