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部作品的印象还是有些重量的,当然不是从一部电影制作水平的说,因为单单从电影制作来看确实差强人意,独白太多,内容衔接有些糊弄。
但是内容风格还是挺喜欢的,可能是犯了文艺青年病,很喜欢看慢节奏有回味作品。感觉这部作品还是会多少留下一些痕迹的,甚至超过韩寒其它作品。
认为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从一代人的精神写照出发,这一代人(不是说全部)爱幻想、精神空虚、没有大信仰、没有太强的血性,与童年的世界相比,看到的全是迷茫,这世界好像给了我很多,但是又不是很需要我们
九月十八。晴。下午无课。感冒了。
天时地利人和。
对。人和。
我要感谢这场晚上吹电扇不小心吹出来的感冒。它的到来让看完电影后的我觉得简直是神来之笔。
因为感冒,从今天早晨起床就不在状态。睡过点。压哨进教室。课间补餐。反倒是三四节的英语课和同学们一样一如既往的心不在焉,一节课边练排线边扯淡,一节课盘算下午的电影。
吃过午饭睡过午觉。带好学生证,临走之前还上了个厕所以示虔诚。
就这样,我和小伙伴一起上路了。(本来我想说两个屌丝结伴去电影院看两个屌丝的故事了。但是思来想去还是算了不能拉人家下水)
路上和小伙伴讨论着韩寒和郭敬明。期间我反复强调,没对电影报多少希望,不指望它多好看,只要不把我当脑残怎么拍都行。
事后证明我是正确的。毕竟起点低,上升的空间才足够大嘛。
就这样边走边聊到了电影院。
买票,进场。又是压哨。
进场时我对同伴调侃道,里面不会就咱俩人吧。身后的工作人员扔过来一句,是四个人。
进场后果然看到一对情侣坐在观众席里。
很好。
比预想的还要惨淡。
中秋,对一个在外漂泊的人来说,似乎这两字儿的份量沉重得有些异样,为了在这迷茫的年代找回曾经的美好,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躲在自己的城池阅读和观影。但,带着某种要和四娘《小时代》打擂台性质的《一座城池》却让我在中秋的圆月下,萌生一种想踢五仁下悬崖的罪恶感。
对《小时代》未置可否的原因是小说和电影都没看,不具备最根本的评论权,最多因为它成功地挤掉《盲探》和《激战》让我在彻底跪服其整个团队营销能力的同时,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苦逼状态下也只能发发牢骚而已。《一座城池》可就不同了,虽然自认不是韩粉,但韩寒的每本书基本都仔细看过,看过书之后再来看电影,你会发现一个很好玩儿的现象,小说中大量极具韩式特色的戏谑嘲讽和黑色幽默只剩一地精,髓却没了影。不知道导演是对总菊的尺度不好拿捏,还是成了被拿捏之后的菊花蚕,总之精彩的地方全部隐没,如果不看原著就贸贸然来到大屏幕前,你还以为自己在看哥德巴赫猜想。
无可否认,四娘数十年如一日用他永远少女般的情怀感动了、影响了这一代,不知还有多少代的人群
观《一座城池》确实是怀着期待走进影院的,我相信当年看这本原作的时候,大家都在脑补书中的情节。当听说小说被拍成电影的时候一下想起当年躺在宿舍的上铺上,恨不得一口气看完的情景。
看完影片导演对原作的改动不大,也可以说是基本没有,加上旁白的口述,原原本本的把书的内容搬上大银幕。这一点我是不排斥的,只是片中有些片段交代的过于急切,让没有看过书的观众不明白笑点的所在,比如长江旅馆的钟。较为可惜的是少了许多书中的经典片段,可能是时间关系,可能是尺度的关系,可能是表现难度问题,总之是好可惜。
但是话又说回来对于没有看过原作又能自愿的走进院线看这部电影的人还真不多。导演新人一个,没有号召力那是一定的。制作也不算大,从前期的宣传海报的质感就能看出。演员房祖名、王太利看脸就知道了,有多少人会奔着这两个人的脸走进影院?反正我是不会,孙红雷的《全民目击》我都忍住了,别说他俩。
从一开始我就定位这部电影绝对是小众的电影,虽然影片全程笑点不断,你也可以当一部纯喜剧来看
一座城池:《一座城市》——Loser的避世港,观影不爽及想说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0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