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想写海上得钢琴师,一直却又不敢写,写过很多影评,钟爱得,例如《情书》,例如《蓝色大门》。例如《钢琴家》,甚至还有《东邪西毒》。却从来不敢动笔写1900,也许,正是因为是最爱,才最怕亵渎,最怕自己生涩得语言,不及想要表达得生动。
这两天,反反复复的看这个片子,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回放,然后给自己一个明目张胆的掉眼泪的理由。记得当时是个在外地读书的兄弟发短信给我推荐的,他说是个影盲的他居然都留了眼泪。于是我第二天就跑去买了下来。只看了一遍就塞进抽屉,不是因为不好看,而是因为止不住的难过。
一直都觉得,只有法国和意大利拥有那种完满情结的国家才有拍出这样的片子。这个天才的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很多人都会推崇他的《天堂电影院》,但对我而言,那也是很好的,但却没有这个更激烈。1900,这名出生在轮船上的孤儿,是天生的钢琴大师,他一生从来没有下过船,能够在别人因晕船而吐得一踏糊涂的时候闲庭信步。他生世凄凉却用钢琴征服所有人,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却不以为意
答:删减是门技术活,对于成熟导演剥夺他们的剪辑权,随意删改很容易把电影彻底“杀死”,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这种对作品来说残忍的事始终存在,总归是影迷的悲哀。
关于删减,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我国可能更加草木皆兵一些。
这里头既有认知的不同,也有客观问题,目前因为删改闹出最大的事,大概就是胡波的逝世。胡波是非常忧郁又非常有才华的新人导演,无法拥有自己电影的最终剪辑权,也许未必是他会离世的真正原因,但对一个导演的打击一定十分巨大。
这里说到《大象席地而坐》
德国有句谚语说: 一次,就等于没有。真不愧是哲学民族。好电影看一遍就等于没看,多年后重温〈海上钢琴师〉,它才终于成其为一个“故事”了。
这一遍,我注意到了第一次看根本没注意到的一句话,胖号手在开篇就说出的那句话:“只要你还有故事,只要还有人听,就永远都还有希望。”当他在电影结尾重申这句话的时候,我明白了,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题眼(看到没有,说了两次。说一次等于没说哇)。
这部电影让所有人最抓心挠肺的,一定是下船还是不下的选择问题。多年前看第一遍的时候,虽然觉得匪夷所思
21年过去,我又去电影院侮辱了《海上钢琴师》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