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88届奥斯卡之战,硝烟从2015年5月法国戛纳影节,开始持续发酵到现在,以至明年。不得不说,这半年来,除了大制作、大导演、名演员的大片陆陆续续上映,许许多多低成本、小制作的文艺剧情片已经在这种围剿下,赢得一致口碑,比如《布鲁克林》、《房间》、《45周年》等等。而其中一个令许多影迷痴迷不已的影片,《卡罗尔》,仅仅在戛纳影节首映后,就收获了如潮的好评。随后,发布了两个剪辑片段,再不久,第一款预告片发布,1分10秒版预告片(简称“预告片1”),我和很多人一样,已经被沦陷,这是一款由上个世纪50年代Margaret Whiting演唱的my foolish heart所伴奏的。人声+独奏小提琴+乐队演奏,完美得诠释了影片的唯美复古风格基调。再过了几个月,发布了第二款和第三款预告片,分别简称为“美版预告片”和“国际版预告片”,这也正是我想在这里主要写的预告片。两款预告片的主要区别在于,美版预告片1分46秒,有一段凯特-布兰切特非常调皮地说“I like the hat!”(我很喜欢你的帽子~)。国际版预告片有2分23秒,主要区别是没有这段“I like the hat”,
正如片中Carol给Therese的信里写道的:“世上的事,都有轮回。"(Everything comes to full circle.) 作为观众,我们在两个小时中看到的除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有一个美丽的姑娘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
两位的女主角Carol和Therese从相貌,穿着,年龄,阶层都差别巨大。一个是高贵优雅的中年妇人,而另一个是普通的售货女孩。Carol经历过婚姻中的美好与背叛,正烦恼着离婚和争夺孩子抚养权的事。而Therese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她探索着自己的兴趣,体验着爱情的滋味。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正忙着安慰我的伙伴,一位三十多岁的意大利女孩儿。她说,I slept with many girls but I never had a girlfriend. I just want true love; I just want to spend my life with the only one. I really feel lonely. I'm so lonely.
我一边安慰她,一边强忍住眼泪,心想,谁又能来安慰我呢?
一个人比较好
单身会比较自由
我只想偶尔have fun,恋爱什么的就算了吧
我觉得我是真的相信这些想法的,也觉得这样是最好的。
然后苦命的我俩就去看了这部完美得跟少女漫画似的电影。
她陈词滥调犹如九十年代的少女漫画,然而她又美好纯粹得像少女漫画。
一个纯粹得,美到令人窒息的爱情故事。和性倾向无关,和政治诉求无关,和反抗世俗,统统无关。
究竟自己有多久没有看那么美又那么真的爱情故事了呢?
一见钟情没有什么可耻的,像遇见白马王子一样遇见那个高贵、典雅、令人迷恋的她,也没有什么可耻的。
然而她们又是那么脆弱的女人,愿意去爱,却又不断地玩着猜心的游戏。想要把真心放在她的手心,却又害怕,一次又一次的受伤。
由托德·海恩斯执导,凯特·布兰切特与鲁妮·玛拉主演的同志题材电影《卡萝尔》发布新剧照,剧照中,布兰切特扮演的女主角坐在汽车里望向窗外,妆容精致,打扮考究,上流社会贵妇身份明显。
两周前在纽约电影节看的这部片子,当时看完趁导演和主演还没走出来问答的空当儿,上豆瓣打了五星。虽然刚看完感觉片子并没有像预期中的那样成为一部“了不起的杰作”,但有托德海因斯的稳定发挥,从故事完整性,节奏的把控,画面的精美程度,演员表演等各个方面来看,都是一部完成度极高,几乎挑不出毛病来的作品。
然而刚看完以后那种压抑又兴奋,掺杂着感动的情绪并没有持续太久,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失落感,失落的是这样一部令人期待的题材和电影,仍走不出以往同性爱情电影中话题与共鸣之间无法平衡的怪圈:如果不是因为同性,她们的爱情故事未免流于俗套,而过分强调同性,又削弱了主角之间感情的纯粹与真诚。也许在这类影片中寻找“深刻的社会属性”本身就是一种过度诠释,但不可否认的是,类似的同性题材在近些年的电影节当中可谓赚足了眼球。一方面利用同性题材的敏感性先入为主的抬高立意,一方面却对同性恋在社会中所受到的阻力避而不谈,这绝不是创作者的本意。说到底,可能因为敏感的并不是同性题材,而是我们观众自己。
《卡罗尔》有了你,也有了自己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