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错误》我没看过原著,但深深知道“潦草小狗”余华老师的功力,开始,黑幕:
一句字幕:“人理解不了命运,因此,我装扮成了命运,我换上了诸神那副糊涂又高深莫测的面孔。——阿尔贝·加缪”瞬间击中了我。
一个疑惑:幺四婆婆死后,从灵魂深处有个声音在问我,即便是死了这么一个人,为什么还是投入大量社会资源去调查真相,真凶到底是谁,居然这么无聊去杀害这么一个人。
一个误导:不免俗套的陷入了马哲被的视角,和所有观众一样,在“是谁杀了谁”的悬疑漩涡中无法自拔,但揭开命运的真相
我承认,导演在隐喻方面是下了功夫的。死的四个人,剥离掉个体符号后,其实代表了孩子,青年人,中年人,老人。在疯癫时代的笼罩下,孩子,中年人,老人都死了,年轻人选择自杀。马哲起初不愿意面对这个疯癫的时代,或者说,他认为虽然大环境确实有问题,但问题来源于SM,异装癖,不伦恋,懒政怠政不作为等。从而忽视了真正的疯癫来源。第一次,他放了疯子,第二次,他抓了疯子,但是却依旧没有重视,而是将其交给了他者,直到第三次,他才直面疯子并予以痛击。获得三等奖,结束。
那么,所谓疯子
明明是先锋文学为原著的文艺片,却给我带来了极其愉悦的观影体验,我像是偷窥了童年一个邻居的生活,看着警队骨干马哲,被案件和生活的泥泞一点点逼疯的梦。结束以后我可以安全的离开,而马哲依然被困在这个荒诞阴冷的故事里。
婆婆是受虐狂,享受被疯子虐待,收留疯子也许是有这方面的需要,最后似乎指使疯子杀了自己。“甜蜜的死亡”指的就是这个吧。
宏和玲有不能见人的婚外恋,宏引导调查理发师“大波浪”,因为害怕被公开恋情,约玲见面,却被疯子杀了。玲因为母亲的阻拦躲过一劫
在原著里,许亮并未犯流氓罪,而是钓鱼佬。
幺四婆婆的确与疯子有某种诡异的性关系,但是鞭子与某种性癖属于联想,文中也有少许暗示。但文中两人的关系却是以幺四婆婆脸上的羞涩来反映的。
原著里发现幺四婆婆之死的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并未像电影里一样,父亲直接给了小孩一巴掌。(可能电影考虑到过审)
马哲的确把疯子给杀了,与电影版马哲将疯子抓住送进精神病院的结局不同,马哲的局长领导及妻子为他安排了一场审问,通过精神病身份逃离法律的责罚。
在电影版中,对马哲的精神混乱是有一定程度的安排
我开始时有些想不通,反类型如此内核细思极恐如此的电影照理说应当很难过审上映,但最后还是能在大银幕上看到,我想可能是因为主角名叫“马哲”吧
话说回来。这部片子的确不是一部普通的犯罪片,若抱着看悬疑犯罪片,分析线索寻找凶手的心态去看电影的话估计最终会一无所得。(像我左右的观众。“这要看完了跟没看有什么区别?”“简直比《燃冬》还抽象。"“太文艺了看不懂”算了不抱怨了,影院观影真的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容忍度)但照这部影片的宣发方向,和观众依照过往的观影经验形成的预判
河边的错误的野心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53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