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在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情况下,仍然给了女儿一个健康自立的灵魂;
* 人有不融入社会独自生活的权利,公园工作人员也有清理居住者的责任;
* 陌生人之间的善意和信任;
* 对人最大的尊重,是尊重他/她的自由;
* 海马和蜂巢暗喻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 即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仍然可以保持着情感和生活纽带。
在飞机上看完电影,落地之后看了些影评,关于PTSD边缘人的角度觉得大抵没什么好补充的,反而是从教育观上有些感触。
父亲和Tom的最后分别,放在我们的文化体系里,应该是不可能的。这和传统意义上的分别不符 - 俩人健健康康,互相牵肠挂肚,父女情深。外表看来啥毛病也没有,为什么要分开?
传统的声音应该这么说:
啥孩子,把老爸一人扔在丛林,怎么这么不孝顺?
啥父亲,为了孩子忍一忍,啥不都也过去了?
是啊,这就是文化间的不同。忍与孝,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极大牺牲个人利益的基础上的。
虽然自今年6月上映之后,美国女导演德布拉·格兰尼克的《不留痕迹》获得了大量好评,甚至有影评人认为“这是2018年最好的电影之一”。但从观众的角度,这应该不能算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不留痕迹》的主角是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退伍士兵威尔和他的女儿汤姆。因为患有PTSD而对人群和社会生活产生恐惧和厌恶感,威尔带着自己的女儿在森林公园中离群索居,过着隐居的生活。
但不小心被人发现后,警察和社会工作者把他们强行带到救助机构并为他们安排了工作和住宿,无法适应的威尔在做好准备之后
所谓的缘分就是,有些人就是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期而遇。
去年看过他的“赴汤蹈火”,兄弟两逆着西下的砖红暮光亲昵嬉闹的剪影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他总推出那种言语不多,却能拨动你内心琴弦的角色。
今年又不期然地看了他的西尔维斯顿和不留痕迹。
他饰演的人物,都心怀深挚的爱,但都不怎么表露。他这种深沉的内敛却很容易打动我。
不留痕迹,是不太容易让人懂的一部片子。
一对父女,隐居在森林,避开且拒绝文明社会的一切。他们只保持最简单的生活方式:用帆布收集露水,采集蘑菇、野果
电影情节我就不赘述了,就是战后老兵带闺女逃离社会的故事,但是闺女离不开社会,最后分开。
我就根据电影讲一讲美帝国人道主义救援的相关的事情。
首先他们被护林员发现并带入人类社会之后,父亲与女儿都有专人对他们测试。
女儿是有一个相当于社区大妈的阿姨对她测试,有文化测试(做试卷),也有心理测试,就是看图册。这样更加了解她。
父亲则是需要回答好几百个问题,我估计是有一个专门的软件来对特殊人员进行评价,问得问题也是很专业,对回答问题的速度也有要求。——这是相当专业了。
这不是影评,算个人观后感
他们终于分开了。女儿理解父亲,因为父亲是爱她的,只是他真的没有办法生活在其他的环境里。而父亲最后也能明白,女儿还是需要她的人生的。即便自己无法割舍对女儿的感情。
电影最重头的戏就是在最后,父女分手。也没有太多对白,没有太爆发的情绪。父亲在哭泣,女儿一脸平静。他们彼此知道,分开是必须的,这个痛苦也是必须的。
电影是很安静的,我之所以不理解豆瓣为什么高的分,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应该没有类似的情景吧。部分父母恨不得一生都把控孩子的生活。是爱
不留痕迹:人虽然是群居性动物,但是也要给个别人空间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1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