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知识和人生的电影,或者是一部关于爱情与乡愁的电影,或者是一部关于时代和命运的电影。而以上的一切,都是关于自由的灵魂的。
罗阳要用巴尔扎克来让小裁缝不再懵懂,他想在自己的爱情里解救那一个被无知禁锢的灵魂。可惜就像一出反转剧,小裁缝揣着她自由的灵魂和梦想去大城市了。放弃了爱情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剪短了头发或者别的任何东西。
她穿着白色的鞋子消失在青翠的山路上之后,一个真正自由的灵魂也完全消失了。
结果是,罗阳用最高明的方法办了一件拙劣的事。谁说了,理性的思想才是人?谁说知识才是掌握命运的工具,谁又说自由就是飞出去,去大城市?
小裁缝再也不会在泉水里洗澡被偷看了之后还笑的狡黠,也不会赤裸着上身环着花叶跳进溪水里和两个男孩子游泳……这个世界上天真美好的女子就都是从知道了内衣可以塑造胸型那天迷失了的。
知识或者说理性,终于是个禁锢。纯良的自由灵魂在这里消失殆尽,可望而不可及。
========
片子配乐很好,一反常态的温润色泽,值得一赞。周迅灵的像一只小雀。陈坤表现一般
“什么鸟飞来节节高,什么鸟飞来像双刀,什么鸟飞来天池里,什么鸟飞来伏青草”这个谜语在片中陈坤、周迅鸳鸯戏水时出现了一次,结尾刘烨支支吾吾吐露自己爱意的时候出现了一次。本以为谜底是有爱情或者同志情喻义的,可惜未曾找到,仅仅查询到“鸽子、燕子…”的说辞。可能原书中会有所揭露吧。
说到剧情,这部电影不只是简单的三角恋。马剑铃心中装着两个人吧,小裁缝和罗明。这点在开篇介绍山间传说“皇帝赐给心爱的太监”时,还有导演花絮里都表明过。但又只是隐隐绰绰地浮现,给观众想象的暧昧空间
自由之于人类,就像亮光之于眼睛空气之于肺腑爱情之于心灵。——英格索尔
从人类起源以来,从有群体、社会以来,我们追寻自由的脚步就从未停止过。人类从来不安于现状喜欢单调枯燥的生活,我们渴望看到美丽的世界,渴望与更多的人交流,我们不停地为了自由努力着,尽管在文革那样的恐怖年代,我们也从未停止过对自由的向往。正因为小裁缝和罗明马剑铃有着一样的心理诉求,他们才会发生故事吧。
罗明和马剑铃是两个来自大城市的知青,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清晰的头脑和独自的思考。在那个不得已的年代,他们也不停地为自由抗争着。从初到大山深处的不适应到最后的游刃有余,接受改变仅仅是他们的行为,至于思想更应该说是他们改变了那个落后闭塞的山村。
影片中多用对比手法加强主题,自由与封闭的冲突也在对比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影片开头,罗明为了不让队长没收剑铃的小提琴,把莫扎特的奏鸣曲硬说成莫扎特想念毛主席。就在他争取自由时,剑铃的琴声已经飘进了村民的内心,他们的审美开始延伸改变。罗马两人与四眼的对比
对于山中人来说,外来的两个男知青像是一股新鲜的空气,给不变的生活带来了波澜。当罗明想要用小说将小裁缝改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的时候,他便犯了知识分子、或者说全人类自大的毛病。
两个男青年的出现,是小裁缝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而第二个可能便是医生给她打胎,她的眼泪缓缓从脸侧流下的时候。不知道小裁缝这时候想了些什么,也许想到了巴尔扎克小说中的女性,想到了自己不曾支配过的命运。打完胎之后,她苍白着脸说:自己好像变成另一个人,自己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了
影片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知青下乡展开,处处体现矛盾。两个知青和一位大队最漂亮的姑娘,年轻的男女总是容易发生一些事。一个用身体在爱,一个却总是默默的,如果硬要比喻,一个就像一团火,满满的爱意仿佛要从眼里溢出来,时刻主动着,这么明亮,这么坦然;另一个却像是一块不温不火的炭,一直默默燃烧着,然后暗暗的发热,用陪伴来告白,用自己的一切来发热。一个年轻的姑娘,很难不爱上他们,知识渊博,和身边其他人不一样,能念书,能讲有趣的故事,和自己这十八年里看到的人都不一样
今天讲一部老电影。说老呢,人家好歹也是千禧年以后的电影了。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这部电影,上映于2002年,是当时最红的小鲜肉们——周迅、陈坤、刘烨主演,正值年华,每个人都水灵灵的。导演是法国华裔,演员们是中国人,说的是四川话,讲的是上山下乡的故事。
七十年代的中国,知青罗明(陈坤 饰)和马剑铃(刘烨 饰)上山下乡来到湘西的一个小山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可是乡下贫乏的生活使他们逐渐感到厌倦。他们与村子里的小裁缝(周迅 饰)相遇,活泼开朗的小裁缝给他们死水般的生活带来了光亮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他说,他俩爱她的方式不一样。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21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