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过把瘾就死,风格真的很王朔。从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永失我爱,看上去很美,到这部作品,作品从不用绚烂的辞藻堆砌,真实又大方。痞味十足的男人表象下,又有细腻多情的内敛。这部作品在读时有如捧着心爱的美食,有种罂粟的魔力,让人回味。多处的情节里,看到了自己和过去爱人的影子。人的情感总是流动性的,林夕写“原来我也很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没有失去,怎么会明白原来那个人有多重要,也是人类通病,贪婪。方良的那句“人生不过百年,最后仍要分手,永世不见,我们不过提前了5分钟而已
提及与爱情相关的影视剧,男女主角的相遇从来都更接近于理想主义的空想,而后的分分合合才是抓住观众眼球的利器。至于1994年的这部红遍中国的8集电视连续剧《过把瘾》,便是用浓郁的王朔“逗贫”风格来体现在婚姻与爱情的矛盾的现实背景下,年轻男女的理想化的激烈爱情;以方言和杜梅两位主人公的相识、相爱、相斥、相离、相信,以至到最后再次相聚的故事串成了一把爱情的瘾。
仔细想来,似乎很难给《过把瘾》准确定位,这部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从头到尾基本以对话推进叙事,说他是个家庭伦理剧太过正统,说他是纯爱戏又对现实婚姻涉猎太多。从当时的王志文和江珊俊男靓女的搭配来看,《过把瘾》倒是更像90年代的偶像剧,掀起全民观剧的热潮,亦是“王朔现象”的延续。20年后的现在,再回过头来研究这部电视剧在当时风靡的原因,倒也是件趣事。
《过把瘾》聚焦于方言和杜梅的感情历程,分分合合的纠缠令每一集都可以转变成当下的微电影来观赏。因其仅有八集的短小篇幅,研究每一集的动作、对话和细节便也便捷了许多。在此以第一集为例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看《过把瘾》重新爱上王志文和江珊。听说由他俩唱的片尾曲碟卖得非常不错,觉得那是《糊涂的爱》太符合太契合这部大热剧了,糊里糊涂的爱。有人说杜梅作天作地非要方言人说“爱”,无理取闹;有人因为方言对石静、贾玲的态度说是他不给杜梅安全感,说他大男子主义。我么,整部剧看下来,上帝视角,总是为他们找理由,比如杜梅的原生家庭,比如方言“我这人就这样,做不到你爱我那样爱你”,比如那个时代大男主主义非常普遍,但是可以在婚姻中一点点修正。但是的确,他们又很般配。第一集信息量多大
看了《过把瘾》豆瓣上的一些影评,觉得写得不如刚看到的一篇博客@汗漫之宇 上的对我的口味,于是转过来以飨大众。
1、 这几天在土豆网上又把94年热播的电视剧《过把瘾》复习一遍,竟有了一点怀旧情绪。九十年代初的北京还是个淳朴的城市啊,路上还有那么多自行车,王志文饰演的方言,就是弓着腰骑在一辆26的“凤凰”上;路上还有那么多黄色“面的”;方言跟江珊饰演的杜梅第一次见面,一起乘的337路,还是两辆对接的那种公交车;准备跳楼的石静,听的是钢琴曲《秋日私语》,那一定是克莱斯曼弹奏的,我上大学时给对象买的生日礼物就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这个,用剧中潘佑军的说法,这“太布尔乔亚了”;发了财的潘佑军装修的家,满墙贴的都是壁纸;好几个人的屋子里都挂着风铃;离婚后的方言,无聊时看的是录像,录像带是香港的武打片,《碧血洗银枪》;方言第一集一直穿着件灰色的羽绒服,中间勒了道松紧绳那种,第二集穿着件和尚领的土鳖黄夹克后来就一直没怎么换过;江珊在剧中一直就是那种看起来很傻的蓬蓬头,宽肩膀大上衣;刘蓓呢,大眼睛大脸蛋
过把瘾:爱情就是这么让人说不清道不明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25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