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视剧应该改个名儿,《凑合五十年》得了。俩人光为第三者吵架就吵了二十年;到一大把年纪了,夫妻刚和解,儿女又没一个争气的,婚姻全部不幸;好容易挨个解决问题,独苗儿子又遭车祸去世……唉,怎么就没有一集能太平点儿呢?本来这电视剧的初衷应该是给大家树个楷模,可这一播,多少对号入座的家庭又有争执的料了。
编剧按一年一集的方式记录了佟志和文丽五十年的婚姻流水账,这一来相互勾连的情节减少了,编剧在大框架的编织上或许可以偷点懒,每年的背景浅显带过即可:苏联小说布拉吉,饥荒,文革,改革开放,《北京人在纽约》,香港回归,北京申奥,非典。当然,在岁月里感同身受的人会很乐意再随剧情体验一次人生,再加上人物性格鲜明语言风趣,这种风格也还是挺招人喜欢的。
这样的电视剧化妆应该是要求很高啦,每个人都要大幅度的跨年。从这部戏里我体会到,化妆和演技真是得相辅相成,俩主角和大庄就很像那么回事,蒋文丽的化妆比那三全凌水饺盼盼法式小面包强太多了;而佟志他妈就有些凑合了,我一会错觉是化妆的问题,一会错觉她演技不行
小时候只在转台的时候看了他们五十周年穿婚纱庆祝的那一刻。知道挺经典的,但是年代太久了,我不乐意看。以为就是五十年的爱情。看过别人讨论父母爱情的时候谈起了金婚,想起来了小时候那几分钟的记忆。我喜欢父母爱情里的爱情,家长里短吵吵闹闹,可爱情始终是爱情,不会变心,随着爱人共同老去。美的像童话一样的爱情。金婚里的爱情就太现实了,我开始怀疑她到底存不存在两人之间。文丽从一个知识女青年只想生一个女孩子的,随着时间和环境变得重男轻女。不是她的错,是时代的错,甚至现在都在发生
我看电视剧都是没头没尾的,偶尔看到了,有趣了就接着看下去。但也不是十分的挂念,并不会追着情节走。得承认,金婚并没看多少。
但是给我的印象确是蛮深的。语言贴近现实,真的说的是一种生活。在情节中可以细细的品味一下人生、品味一下感情。对于那些情感大条的人来说,或许也是一部可以丰富心理知识、增加感悟、检讨自己、体察他人想法的教育片了:)
情感是复杂的,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确实需要智慧。这种智慧如果全靠自身经历来领悟,恐怕远远不够,因为还太年轻。接近真实的讲述,可能可以快速的扩大视野,至少在面对可能遇到的同样问题时,提供一种参考。
这部戏有几年了,但不在国内似乎很少关注家庭剧,尤其蒋雯丽的戏总是需要特别不怕吵才能坚持下去。
日常生活已经够聒噪的自扰,怎能继续面对屏幕前声音嘶哑但还一直高调门声嘶力竭的中年妇女?
这次在家还真是认真那么看了几集,除了广告密度高过电视剧本身的这种折磨让我几度幻觉是不是在播放广告的间歇插播了点儿电视剧。
从susu那儿听来长辈的话,莞尔后无奈。那些比我们还要大的大人说:如果你们还不快点结婚,就看不见金婚叻。
只是,仅仅活着就能凑出那半个世纪麽?
承诺需要共同走过。
多年前断断续续的看了些,甚至还买了光盘,但至今也没从头到尾看完。不过好像还真没看过里面佟志跟李天娇接触的那些剧情。不过我一直认为这部剧还是很贴近生活的,尤其是跟剧中各个对应的年代。
不过顺路吐槽一下当今的大数据,前两天在豆油里跟人推荐了这部剧,这两天某条就总给我推这部剧的内容,也是服气。
【过了12年后,在看《金婚》令我不寒而栗
这是个不太好说清楚的戏。我们基本上可以说,新结婚时代描述的是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婚姻,双面胶描述的是典型的北方家庭和南方家庭的冲突,等等。但似乎很难说清楚金婚描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
一个技术工人和一个小学老师。技术工人后来变成工程师,变成副厂长,从一个不折不扣的蓝领工人变成一个技术人员,变成一个领导干部。小学老师跟普通工人比可能算是个知识分子,可是跟工程师比呢?好像就不太算得上了。
可能这个电视剧本身就不是很集中的反应某一个问题吧。
作为一个跨越五十年的编年体,它必然要反应社会历史的变迁,大跃进,困难时期,文革,改革开放,南巡讲话,申奥,非典,这些标志性的事件都必然的出现在戏里。但这戏显然不是历史剧,不是宏大叙事。
作为一个编年体的戏,一集演一年,集中在佟志和大庄两个家庭,必然充满了家长里短的琐碎小事儿。但基本上保证每一集都包含一两个比较重大的事件,还不至于让人觉得特别啰嗦絮叨。不过有些地方也有点儿招人不耐烦了,尤其不喜欢中年吵架闹离婚的那段。
第一个问题在佟志婚后很快出现:哦,当然
《金婚》近乎完美!当爱情变为亲情,我们应当欣然面对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27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