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片永远是揭露人性不过时的题材,当深沉厚重的题材遇到动画这种色彩明朗的表现形式时,自然会生出一种别样的纯真色彩。印象中大多数战争片都是以抗争为主,主要体现的也大多是反抗者如何与敌人周旋最后获得胜利。作为二战中的战败国,至少主旋律中以德国和日本为主视角的影片并不多见。所以《乔瓦尼之岛》的出现,也能让人们对战后的世界有新的感受。
作为战败国,被胜者占领土地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过任凭战争再残酷,其实各个国家老百姓都是向往安居乐业的。这些老百姓从生到死其实都没有多大野心,只能随着国家领导率领将自己在世界的地位来回摇摆。这次影片将视角放到日本一个相对偏僻小岛中一家非常普通的人群众,正可以博得不少观众的共鸣感。
影片整体叙事分为了两大段,以岛民被迫遣回内陆为界,这样的叙事方式让这部电影前后的割裂感十分明显。严格来说,前半段的故事应该更值得加重笔墨。从背景交待中得知,这座小岛上的居民过得十分与世无争,大家基本靠着打渔等工作就可以做到每家自给自足
如题。当然艺术有艺术的真实性,并非现实主义的艺术才是好的。但是作品既然指向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那么就存在作品和历史的平行阅读和比较问题。
我对那段历史并不了解。根据我的有限的比较文学的知识(萨义德,东方主义,blahblah),人容易产生一种刻板印象(stereotype),想象异族的时候尤其如此。比如对东方的女性化。西方人怀有了这种刻板印象,一般只有白人男性爱上羞涩、温柔、被动的东方女性,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冒险(比如战胜了前现代的家族制对这场爱情的干涉和阻拦),和最终的抱得女人归。
“好男人”娶“差女人”是比较能接受的,而“好女人”嫁“差男人”是比较不能接受的。举例来说,女农村人嫁给城里男人的几率比较大,男农村人娶了城里女人的几率比较小。
中国最早的移民新西兰的人,是去那里的矿工,那时的中国人还拖着猪尾巴。因为矿工的工作只有男性才能担任,所以不需要女性。于是新西兰政府只允许中国男性去新西兰。这些年轻的男性在新西兰没有中国女人,而白人女性和中国男性的结合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如果去的是中国女人
我相信这部动画是好的, 是正能量的, 是鼓舞人心的, 所以给了力荐。 但我怀疑它的目的性, 原因只有一个。
怀疑是进步的动力, 相信一件事情如果不去推敲它的可信度, 那就是盲目。 世界和平是所有人的希望, 但如果只有画饼充饥的理想, 说白了就是白日梦, 花瓶一般的梦想。 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小姐最大的理念就是“我希望世界和平”。 世界级的花瓶——世界和平
虚幻的事物总是美好的, 因为它剔除了人们对现实的恐惧。 我相信人是美好的, 但那是我的虚幻。 也因为我生活在美国, 接触大多数的社会理想就是独立精神。 独立精神不仅仅指的是一个成年孩子成长后就必须离开家庭然后老死不相往来。 在美国中部生活着最传统的美国人(PS:问题是什么是美国人?这些传统大多是欧洲习俗。)他们不受现代科技影响甚至排斥,往往使用自给自足的生活制度。 我相信他们是和平的, 前提是他们有保护自我的能力。 庆幸的是他们生活在美国中部, 同时还是白人, 有房有地有家庭, 三有加一超级保护伞。 他们需要对和平表示怀疑吗? 或许他们连和平是什么都有可能很模糊
这个电影我不喜欢。首先战争的残酷性不能粉饰,似乎这个岛最后一次空袭过后也没受到波及,但是俄罗斯人来了就不同。就算俄罗斯人没有直接杀害他们,占了土地房屋,让他们离开家乡去异国他乡,这些一切主角都接受得太过自然了。
另想去看爸爸就去?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自己是战俘的情况下。小孩子不懂事,大人也不懂事吗?后来宽太的死和冒失地去找人有必然联系。
叔叔的人物弧光完成度不够,就算再多的内容展现他虽市侩,但是人不坏。但是因为他的证词还有冒险的举动导致自己的哥哥被捕,流落异国他乡
乔瓦尼之岛:日本在千岛群岛建的慰安所呢?阿伊努人抗日事件呢?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28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