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是那母亲,也是因为一场落难才看出自家女儿的趋炎附势,养女的孝顺。否则,她还是会亲富轻贫的。
女儿嫁出去了,就不算家里的人了,就可以免受父亲连累了,看来这是重男轻女的唯一好处?
在杭州的那两个女儿(四女儿,五女儿)也不能收留父母,因为公公(还是父亲的同年)怕得罪严嵩,所以也不敢收留。而苏州的大女儿二女儿不也不能收留吗?一样的不收留,结局收到父母的待遇却不一样,只因苏州的那两个态度(或其夫态度)恶劣一点,强硬一点,就不被认了,“谁是你母亲?!”,而杭州的那个公公,因胆小怕事,态度不是很强硬,就被谅解了。这类人居多,明哲保身,也活得下来。
对唱得如何不是内行,不予评价,都好听。
女婢翠兰要送给三春小姐衣物银两时,镜头围着三春夫妇转,晃,又围着翠兰转,好像是敌方,戏剧舞台的拍法。
真假故事与否?
经典的越剧吧。
这部越剧《五女拜寿》由顾锡东创作的,主要讲述明朝嘉靖年间户部侍郎杨继康做寿,他的五个女儿 女婿前来祝寿,家境贫寒的三春与胸怀大志的夫婿邹应龙礼薄,杨母见此甚是不悦,后来杨继康被削 职抄家后,投靠到大女儿的时候,大女儿爱莫能助,大女婿俞志云为了加官进爵竟然认严嵩为义父, 二女儿双桃见到父母落魄后,拒绝奉养双亲,同窗亲家陈松年也惧怕严嵩,不敢接纳二老。最终只有三女儿一家收留二老。
顷刻之间,子女均不在身边,唯有丫鬟翠云在二老濒于绝境的时候还不离不弃,何赛飞演的翠云出入镜头
集齐五朵金花的经典之作,值得有几星就打几星的
全组清一色的秀色红颜,顾盼生辉,举手灵动,投足娇俏,想来那时生活中的大家该如何鲜妍明媚,如今隔着这许多风霜雪剑看去。。。岁月啊
感慨着去打分又看见豆瓣推荐的标签里没有仙子,世事大约都是如此——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扎心,但奈何
近日看到多年前仙子的某次专访,说不后悔当初的选择。是不后悔的吧或者是又能怎么说呢。虽然如今还是替仙子觉得太可惜,本可成为大家甚至宗师,但毕竟不是她本人
曾问过身边上海、杭州的朋友家里老人看不看昆曲,结果异口同声说“看越剧”。想起在北京时,姥姥也喜看越剧红楼梦。历史并不漫长的越剧何以拥有如此广阔的号召力呢,看了此片或有所悟。流畅如话的唱,平实而又不俚俗的词,加上一众粉妆玉砌的女孩子,使越剧比京、昆多了人间烟火,又比河北梆子之类的高古苍凉之音多了缱绻与精致。这故事的每个组成部分其实都很俗套,忠孝与奸猾、富贵与贫贱、相守与背弃……事事流转,但对立永远泾渭分明,秩序总会在万民期待中回归。然而在看似圆满的结局里,大姐是一个例外
总体而言,我听过的越剧非常少,基本上都是一些妇孺皆知的名段。如《梁祝》自不待言,还有《沙漠王子》,《孔雀东南飞》,《红楼梦》等等。各段之中各有名句,如《梁祝》中“十八相送”最后祝英台那句“梁兄你花轿早来抬”,一唱三顿,含羞欲诉,直教人听得心酥体软。《沙漠王子》中“自己的命儿自己算”,言凄辞苦,犹如刀枪摧肝肠,不由得听者不动容。《孔雀东南飞》中“春日丽”,曲辞俱佳,婉转明媚。《红楼梦》中“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更是堪与小说原著媲美的佳句。不过,我还是认为《五女拜寿》基本是越剧中的神作。
最大的原因,不是该剧的曲辞更优,而是该剧短短几幕的篇幅内,不但矛盾冲突激烈,高潮迭起,更是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网上搜的剧情介绍如下:
明代嘉靖年间,户部侍郎杨继康因对严嵩专权不满,欲告老还乡。六十寿诞之期,众女儿女婿奉厚礼进京拜寿,并争迎两老去欢度晚年。贫寒的三女杨三春偕胸怀大志的三女婿邹应龙前来拜寿,因礼薄受到冷遇。二姐双桃持宠欺凌,并挑唆杨夫人将三春夫妇赶出杨府。杨继康的族弟杨继盛诛奸未成
有的戏常常忍不住要重温,尽管因为年代的久远,画面的质量已经不好,偶尔的时候还会有些许的跳帧,但是好看就是好看,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的改变.
有一段时间非常迷恋戏剧呢,里面的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浓缩了的戏剧人生,几乎可以满足所有的想像.那个女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扮过古装呢?沙巾,床单,毛巾被,还有夏天的蚊帐,披在身上就可以假装是飘飘洒洒的戏袍,妈妈的首饰,自己穿的珠子,还有左一扭右一揪的头发,扮出来就是丫鬟小姐,对镜子里,自顾自的甩一下水袖,斜一下眼神,陶醉到不行呢.
如戏的人生啊,不经意的就开始了.
五女拜寿:戏剧能体现出多少世道
转载请注明网址: //m.keyitservice.com/dy/id-20302.html